-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缩写式为ATP:丙酮酸-2-O-磷酸转移酶。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宫颈癌、淋巴肉瘤、霍奇金病。(2)降低: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和获得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纯合子活性显著降低,杂合子无贫血症状,但酶活性降低,介于正常人和杂合子之间。
-
血清丙酮酸激酶
概述: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酯和ADP转变成丙酮酸和ATP的磷酸基转移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3)肌原性疾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以及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病人,其血清PK活性明显升高,达对照值的1~
-
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由红细胞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最初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现称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HNHA)。自溶血试验时,红细胞在病人自己的血清中温育后发生溶血,如果先加入葡萄糖或ATP,溶血可得到部分纠正者,为Ⅰ型;麻醉要求:气管内插管麻醉。4、血液病患者须将副脾一并切除。
-
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概述:红细胞酶在调节红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过去这些疾病被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大多数酶病为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分为两类:磷酸戊糖途径缺陷和糖酵解途径缺陷。获得性酶缺乏是非特异性的,伴发于大多数血液病。在地中海地区,非洲和美国黑人中流行率为10%~
-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
PK是细胞溶酶体中的一种转移酶,酶缺乏导致能量供应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溶血性贫血等。在波长340nm,37℃下测定15min内吸光度下降的差值,如无恒温装置,可先测一个最大A值,孵育反应液37℃15min再测A值两者相减,计算酶活力,按下式计算:式中E:每克HB酶活性,国际单位。VH:反应系统中红细胞溶血液体积。
-
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
别名:2,3DPG正常值:4730~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位于2,3DPG分解途径中的各种酶(丙酮酸激酶)先天性缺乏症。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酶类测定化验类别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类别二:酶类测定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巴斯德效应
巴斯德效应指生物细胞和组织中的糖发酵为氧所抑制,这种现象是巴斯德(L.Pasteur)在研究酵母的酒精发酵量和氧分压之间的关系中发现的,故称巴斯德效应。此外还有一种假说认为,由呼吸引起ADP量的降低,导致对此物质必需的发酵系统的磷酸甘油酸激酶和磷酸丙酮酸激酶的反应降低。
-
GPI
概述:红细胞酶在调节红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过去这些疾病被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大多数酶病为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分为两类:磷酸戊糖途径缺陷和糖酵解途径缺陷。获得性酶缺乏是非特异性的,伴发于大多数血液病。在地中海地区,非洲和美国黑人中流行率为10%~
-
血小板ATP释放试验
试剂:(1)灭活缓冲液:0.2mol/LTris-马来酸盐缓冲液(pH7.4)1ml,加0.01mol/L磷酸丙酮酸盐溶液(含0.4mol/L硫酸镁与1.3mol/L氯化钾)100μl,加水至25ml;(3)荧光素-荧光素酶溶液(溶于0.01mol/L吗啉丙烷内脂酸,pH7.4,含0.01mol/L硫酸镁)。(3)加胶原(0.28g/L)时,ATP释放量为1.6±0.3μmol/1011血小板。
-
丙酮酸
在动植物的共同呼吸源中,碳水化合物是最常用的,其反应途径是从形成己糖二磷酸酯经过丙糖磷酸酯而分解为丙酮酸。在无氧分解下有各种变化形式,如肌肉产生乳酸,酵母的酒精发酵和植物组织在无氧状态下生成乳酸或乙醇,而所有到丙酮酸的反应途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最终的反应多少有些差异。1.23mg/dl)(2)分光光度法:0.03~
-
烯醇酶
烯醇酶是催化2-磷酸-甘油酸失水而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的反应的酶,糖酵解系统的一种酶,EC4.2.1.1。在糖类的发酵、酵解中,此能量通过丙酮酸激酶的作用用于ATP的生成。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已从酵母中提出结晶。能为氟化物所抑制,这是由于(M2)(HPO42-)(F-)2复合体与酶结合的缘故。
-
烯醇磷酸
烯醇磷酸是高能磷酸化合物之一。在通常的条件下烯醇式不稳定,经互变异构转变为酮式,但烯醇式的磷酸酯RCH=O(PO3H2)R′(烯醇磷酸)比较稳定。生物体的烯醇磷酸可以磷酸烯醇丙酮酸CH=CO(PO3H2)COOH为代表,它比其水解产物丙酮酸CH3COCOOH的能量约高15千卡。此能量由丙酮酸激酶的反应用于ATP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