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以血管为中心的浸润性肉芽肿性疾病,其浸润细胞为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非典型淋巴细胞,可以伴发坏死,可能代表了血管中心性淋巴瘤的一个变种。有时转移灶可在原发肿瘤发病后很多年才发生,甚至原发灶早已切除,并未见复发,但出现了皮肤转移灶。
-
淋巴瘤样接触性皮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于1972年由Liebouw首先报告,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疾病,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病死率高,可达60%,通常在出现症状后的14个月内死于泛发性肺部疾病和继发性感染。30%有中枢和周围神经受累,出现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癫痫、颅神经障碍及感觉异常等。
-
BLAG
鉴别诊断:肺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需要与淋巴瘤样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病等相鉴别,缺乏坏死改变是本病与Wegener肉芽肿的主要鉴别点。相关药品:酚磺乙胺、氨甲苯酸、氨甲环酸、葡萄糖、巴曲酶、垂体后叶素、泼尼松、苯丁酸氮芥、氮芥、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相关检查:浆细胞、异形淋巴细胞、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肺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
鉴别诊断:肺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需要与淋巴瘤样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病等相鉴别,缺乏坏死改变是本病与Wegener肉芽肿的主要鉴别点。相关药品:酚磺乙胺、氨甲苯酸、氨甲环酸、葡萄糖、巴曲酶、垂体后叶素、泼尼松、苯丁酸氮芥、氮芥、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相关检查:浆细胞、异形淋巴细胞、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鼻部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鼻部和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主要侵犯鼻、鼻窦及上呼吸道,虽然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但无典型血管炎改变。有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G):结外常累及部位可用NK/TL,例如皮肤和胃肠道,但最常侵犯肺、肾和中枢神经系统。②Wegener肉芽肿:主要病变为肉芽肿性坏死性血管炎。
-
坏死性肉芽肿
概述:口腔颌面部致命性中线肉芽肿(oralandmaxillofaciallethalmidlinegranuloma),以前常被称为中线致死性肉芽肿(midlinelethalgranuloma)、恶性肉芽肿(malig-nantgranuloma)或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granuloma)。可有蛋白尿、血尿。相关药品:胶原、泼尼松、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洛莫司汀
-
肺良性淋巴细胞性脉管炎和肉芽肿病
鉴别诊断:肺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需要与淋巴瘤样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病等相鉴别,缺乏坏死改变是本病与Wegener肉芽肿的主要鉴别点。相关药品:酚磺乙胺、氨甲苯酸、氨甲环酸、葡萄糖、巴曲酶、垂体后叶素、泼尼松、苯丁酸氮芥、氮芥、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相关检查:浆细胞、异形淋巴细胞、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
疾病代码:ICD:J98.8疾病分类:呼吸内科疾病概述:良性淋巴细胞血管炎和肉芽肿病(benignlymphocyticangiitisandgranulomatosis,BLAG)于1977年由Saldana等提出,它是一种类似Wegener肉芽肿及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疾病,其病变存在于皮肤及呼吸道,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脂膜炎。常用组合为环磷酰胺+泼尼松。
-
口腔颌面部致命性中线肉芽肿
概述:口腔颌面部致命性中线肉芽肿(oralandmaxillofaciallethalmidlinegranuloma),以前常被称为中线致死性肉芽肿(midlinelethalgranuloma)、恶性肉芽肿(malig-nantgranuloma)或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granuloma)。可有蛋白尿、血尿。相关药品:胶原、泼尼松、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洛莫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