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弯曲菌病
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感染人并导致疾病的弯曲菌主要有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也可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炎、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等。肠道病变可发生于空肠、回肠和结肠,主要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伴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核浸润。
-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概述: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尽快改为口服补液。
-
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
概述: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尽快改为口服补液。
-
肠侵袭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
概述: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尽快改为口服补液。
-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概述: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尽快改为口服补液。
-
志贺菌病
患者感染志贺菌属,包括福氏及宋内菌感染1周后,血清中可以出现对其脂多糖及侵袭性质粒编码抗原(Ipa-s)的抗体,包括IgA、IgM及IgG抗体。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增厚,常有程度不等的充血,肠溃疡不断形成和不断修复,溃疡修复处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形成凹陷性瘢痕并可见肠腺黏膜囊肿与肉芽组织形成的肠息肉。
-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
(1)不耐热肠毒素(LT):类似霍乱弧菌的肠毒素,可刺激小肠上皮细胞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再吸收能力,以致出现腹泻。常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氟沙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甲噁甲噁唑、新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庆大霉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唑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