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纤维素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构成纤维素小纤维间的间质凝胶的多糖群中除去果胶质以外的物质,是构成初生壁的主要成分。作为重要的多糖除木聚糖、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葡萄甘露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中性多糖外。
-
纤维素
木材中的纤维素则常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共同存在。应用X线衍射和负染色法(negative染色法),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链状分子平行排列的结晶性部分组成宽为3—4毫微米的基本微纤维。膳食纤维:人类膳食中的纤维素主要含于蔬菜和粗加工的谷类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有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等功能。
-
小麦苗
《中医大辞典》·小麦苗:小麦苗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78%,完全驱虫率0~还曾报告麦秆中之半纤维素有高度的抗癌作用(小鼠)。"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①《本草拾遗》:"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
-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dietaryfiber)是指不溶解于水的膳食纤维部分。包括木质素和部分半纤维素等。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等,还包括木质素等其他一些成分。
-
康彼申
纤维素酶概述:纤维素酶(cellulase)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成分酶,而是由多个酶起协同作用的多酶体系。目前,有报道已成功地将柑橘皮渣酶解制取全果饮料,其中的粗纤维有50%降解为短链低聚糖,即全果饮料中的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保健医疗价值。药物相互作用:不宜与酸性或碱性药物同服。
-
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概述:纤维素酶(cellulase)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成分酶,而是由多个酶起协同作用的多酶体系。目前,有报道已成功地将柑橘皮渣酶解制取全果饮料,其中的粗纤维有50%降解为短链低聚糖,即全果饮料中的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保健医疗价值。药物相互作用:不宜与酸性或碱性药物同服。
-
白果树皮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拼音名:B iGuǒSh P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树皮。木质部分含纤维素41%,半纤维素26%,木质素33%,葡萄糖甘露聚糖(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聚糖),阿拉伯糖-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大量棉子糖。心木用乙醚提取,得挥发油5%(其中含倍半萜成分银杏酮),d-芝麻素0.52%以及一种熔点为77~
-
功能糖
从纯粹的化学角度说,功能糖其实是指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醇等几种具有特殊生理功效的物质的统称。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可以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因子,也称益生元。这些功能糖主要包括:低聚木糖(木寡糖)、低聚果糖(果寡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等。
-
膨胀度测定法
膨胀度是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系指按干燥品计算,每1g药品在水或其他规定的溶剂中,在一定的时间与温度条件下膨胀后所占有的体积毫升数。主要用于含粘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类的天然药品。每一样品同时测定3份,各取最后一次读取的数值按下式计算,求其平均数,即得供试品的膨胀度(准确至0.1)。V为药物膨胀后的体积毫升数;
-
榔榆皮
《*辞典》:榔榆皮: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L nɡY P 来源: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或根皮。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化学成份: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附方: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福建中草药》)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
泥炭藓
拼音名:NíTànXiǎn别名:大泥炭藓、水藓、水苔、地毛衣来源:药材基源:为泥炭藓科植物泥炭藓的植物体。茎及枝表皮细胞具多数螺纹及水孔。雌雄异株。精子器球形,集生于雄株头状枝或短枝顶端,每一苞叶叶腋间生1个;颈卵器生于雌株头状枝丛的雌器苞内;枝生叶表皮细胞壁有螺纹及水孔。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明目;
-
石龙刍
花期夏季。化学成份:石龙刍含水分7.14%、蜡及脂肪质2.63%、果胶1.52%、半纤维素13.54%、木质素17%、纤维素52.18%、灰分1%、戊聚糖13.4%。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气分。功能主治:利水,通淋。②《别录》: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④《浙江民间草药》:利水通淋,清热安神。
-
葱叶
功能主治: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 精 ,《政和本草》引作 睛 ),杀百药毒。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附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独行方》)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一些由无细胞核的细胞组成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此外,有的细菌的细胞壁还有胞壁酸和特殊的脂类化合物。3.真核生物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固体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初生壁上还有半纤维素和果胶质),它形成了细胞壁的网状框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这种框架是由微纤丝系统组成。
-
细胞壁
细胞壁是指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的包围细胞膜(原生质膜)的被膜。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上起重要的作用。维管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细胞壁虽然有纤维素纤维,但在绿藻类的管藻目(Siphonales)和红藻类中不含纤维素,而有木聚糖纤维或甘露聚糖纤维。此外,藻类里还含有藻酸、岩藻多糖、昆布多糖、琼脂等特异的细胞壁多糖。
-
胚乳
其功能是供给种子中幼胚的生长或种子萌发过种中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有些植物(如豆类和瓜类)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胚乳被发育中的胚所吸收,营养物质转移到胚的子叶中贮存。作为人类主要粮食的谷类作物,其营养成分大部分存在于胚乳中。少数植物胚乳细胞的细胞壁中,贮藏有不少的半纤维素,致使细胞壁明显增厚。
-
膨胀度测定
膨胀度测定膨胀度是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系指按干燥品计算,每lg药品在水或其他规定的溶剂中,在一定时间与温度条件下膨胀后所占有的体积毫升数。主要用于含粘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类的天然药品。式中V为药物膨胀后的体积毫升数,W为样品按干燥品计算的克数。
-
低聚甘露糖
概述:低聚甘露糖主要成分为甘露二糖—甘露十糖是以魔芋粉为原料,经半纤维素酶酶解、分离、提纯生产而成。2013年10月3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3年第4号批准低聚甘露糖为新食品原料。
-
粗纤维
粗纤维(crudefiber)是指用石油醚、1.25%硫酸和1.25%氢氧化钠连续提取后的食物残渣减去灰分所得的物质。包括不能被人体内消化酶分解的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及木质素等高分子化合物。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
-
筀笋
原形态:筀竹(《唐本草》),又名:桂竹(《本草图经》)。叶片披针形,长8~花枝具叶,小穗丛长约5厘米,着生枝端;佛焰苞椭圆形,长约2厘米,外面具毛,边缘生微毛,先端具1枚针形而长约1厘米之缩小叶;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平原。化学成份:含戊聚糖、木质素、半纤维素、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及大量阿拉伯糖。
-
可溶性膳食纤维
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dietaryfiber)是指能溶解于水的膳食纤维部分。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等,还包括木质素等其他一些成分。
-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等,还包括木质素等其他一些成分。膳食纤维又称“粗纤维”。但膳食纤维做为食物中的充盈物质,不仅可以增加人的饱腹感,还有以下作用:(1)刺激消化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
多糖
多糖(polysaccharide)是指聚合度(DP)≥10的碳水化合物。多糖最普通的成分是D-葡萄糖、D-果糖,D-半乳糖、D-甘露糖等己糖和D-阿拉伯糖、D-木糖等戊糖以及糖醛酸、糖胺等。另一类为动植物的贮存养料,可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可经酶催化水解释放单糖以供应能量,如淀粉、肝糖元等。
-
红缘层孔菌
拼音名:HónɡYuánCénɡKǒnɡJūn别名:红缘树舌、红缘层孔、松生层孔、红带菌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松生拟层孔菌的子实体。管口小,圆形,每1mm间3-5个,管壁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3800m的松、杉等针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阔叶树上。纵剖面可见菌管多层,每层厚3-7mm。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
膨胀度
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系指按干燥品计算,每lg药品在水或其他规定的溶剂中,在一定时间与温度条件下,膨胀后所占有的体积毫升数,主要用于含粘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类的天然药品。
-
白阿魏蘑
白阿魏蘑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又名白灵蘑、白灵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由于野生白阿魏蘑生长在中药阿魏植物上,因而具有与中药阿魏相似的医药疗效,有消积化淤、清热解毒及治疗胃病、伤寒等功效,所含真菌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河南具有丰富的栽培白阿魏蘑的原料。15℃,子实体在5℃~
-
木质素
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等,还包括木质素等其他一些成分。木质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癌、抗病毒、抑制生物体内的酶活力、保肝、降低应激反应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等等。
-
消化共生
消化共生digestivesymbiosis栖息于动物消化器官内的微生物,以此动物所摄取食物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自己的食物进行分解,据此,而动物得以把自身酶所不能消化的食物作为营养源,如此两者互利共生,特称为消化共生。这些低级脂肪酸由瘤胃壁吸收,几乎可作为机体的全部能源和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