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犁头尖
《全国中草药汇编》:犁头尖:拼音名:L T uJiān别名:犁头七、犁头草、土半夏[福建、广西、云南]、三步镖、三角蛇、坡芋、老鼠尾、小野芋、野附子、小独角莲来源: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犁头尖Typhoniumdivaricatum(L.)Decne.,以块茎或全草入药。用于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血管瘤,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犁头尖属
中文名犁头尖属拼音名litoujianshu拉丁名Typhonium中国植物志13(2):101描述TyphoniumSchott犁头尖属,天南星科,35种,分布于印度至马来西亚一带,我国有13种,南北均产,其中独角莲T.giganteumEngler块茎能祛风逐寒、镇痉;)Decne块茎外用能解毒消肿、散结、止血。雄花有雄蕊1-3,雌花:子房1室,有胚珠1-2颗,基生;
-
土半夏
别名:犁头七、土半夏、小独脚莲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Typhoniumdivaricatum(L.)Decne.的全草或块茎。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散瘀,止血。治痈疖肿毒,乳痈,瘰疬,癣疮,蛇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基部楔形,两侧小叶长圆状卵形,基部两侧大小不等;功能主治:燥湿化痰,和胃健脾,降逆止呕。
-
小独脚莲
概述:小独脚莲为中药名,出自《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犁头尖之别名。别名:犁头七、土半夏、小独脚莲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Typhoniumdivaricatum(L.)Decne.的全草或块茎。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散瘀,止血。治痈疖肿毒,乳痈,瘰疬,癣疮,蛇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水半夏
水半夏概述:水半夏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别名:戟叶半夏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白苞犁头尖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Bl.的块茎。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止咳,解毒消肿。药理作用:水半夏的药理与半夏基本相似(急性毒性、本品对黏膜的刺激、镇咳及镇吐等),但毒性较低。
-
独角莲
出处:《中国药植志》拼音名:D JiǎoLi n别名:野半夏(《江西民间草药》),犁头尖、剪刀草、玉如意、野慈菇、副本一粒红(《泉州本草》)。叶根生,1~佛焰苞长约12~药理作用:用独角莲注射剂治疗已感染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豚鼠,有一定治疗作用。附方:①治毒蛇咬伤:鲜独角莲全草和水少许,杵烂敷伤处。
-
杏叶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杏叶防风的根或全草。基生叶心脏形或卵状心形,长2.5~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④《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⑤《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⑥《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研末或浸酒。
-
蓝锡莎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蓝锡莎菊:拼音名:L nXīShāJ 别名:苦参[云南红河州]来源:菊科锡莎菊属植物蓝锡莎菊Cicerbitacyanea(D.Don)Beauv.,以根入药。拼音名:LánXīShāJú英文名:Sowthisle别名:兰锡莎菊、苦参、锡砂菊、蓝花岩参、犁头尖、犁头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蓝锡莎菊的根。
-
回生酒
处方:扛板归不拘多少(其草4-5月生,9月见霜,即败叶青,如犁头尖,藤上有小茨子,园黑味酸,用藤叶)。功能主治:毒蛇所伤致死。用法用量:上药研烂用汁,与生酒调服,随量饮之,用滓贴患处。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六引周梅江方
-
韩信草
《*辞典》:韩信草: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H nX nCǎo别名:大力草、耳挖草(《生草药性备要》),金茶匙(《本革求原》),大韩信草(《南宁市药物志》),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药物志》),大叶半枝莲、笑花草(《广西中草药》),虎咬癀、向天盏(《福建中草药》)。
-
山半夏
拼音名:ShānBànXià别名:土半夏、土附子、土田七、小黑牛、马蹄跌打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马蹄犁头的块茎。多年生植株叶片宽心状卵形,3浅裂或深裂,中裂片卵形渐尖,有时具细尖头,长10-15cm,宽6-11cm,侧裂片斜卵形,长8-13cm,外侧常耳状外展,中裂片侧脉约10对,斜伸,常分叉,集合脉2条,细脉网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