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科
中文名姜科拼音名jiangke拉丁名Zingiberaceae描述Zingiberaceae姜科,单子叶植物,约50属,15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9属,143种,产西南部至东部,除供观赏外,本科中包含有很多著名的药材,如砂仁、益智、草果、草豆蔻、姜、高良姜、姜黄、郁金、莪术等,为驱风、健胃要药。萼管状,一侧开裂,又3齿裂;
-
山姜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山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小花梗长约2mm;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至增加光明显差异。胃经功能主治:温中;中风顽痹,煎汤洗。
-
姜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三七:拼音名:JiānɡSānQī别名:三七姜、姜叶三七、土田七、竹叶三七、姜七来源:姜科姜七属植物姜三七Stahlianthusinvolucratus(King)Craib,以根状茎入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8-20cm,宽4-5cm,先端渐尖,基部急尖或近圆形;
-
樟柳头
《*辞典》:樟柳头: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ZhānɡLiǔT u别名:白石笋(《岭南采药录》),广东商陆(《岭南草药志》)。药理作用:樟柳头球根中所含的皂甙元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症有抗炎及抗关节炎作用,并显着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症渗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功能主治:行水消肿。
-
箭杆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箭杆风:拼音名:Ji nGǎnFēnɡ别名:山姜、九姜连、华良姜来源:姜科山姜属植物华山姜AlpiniachinensisRosc.,以根状茎入药。夏季采挖,洗净晒干。用于风寒咳喘,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无名肿毒。唇瓣卵形,长约1.2cm,先端短2裂,反折,边缘具粗锯齿,白色,有红色脉纹;
-
蘘荷
《全国中草药汇编》:蘘荷:拼音名:XiānɡH 别名:阳藿、羊藿姜、土里开花、盐藿来源:姜科姜属植物蘘荷Zingibermioga(Thunb.)Rosc.,以根状茎入药。功能主治: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止咳平喘。跌打损伤;《圣惠方》⑥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服三、四升。
-
姜目
姜目(Zingiberales)包括姜科、芭蕉科(Musaceae)、美人蕉科(Cannaceae)等8科。退化雄蕊小且与唇瓣合生;山姜属(Alpinia)的山姜[A.japonica(Thunb.)Miq.]等为常见的药用植物。美人蕉科(Cannaceae)的美人蕉(CannaindicaL.)、大花美人蕉(C.generalisBailey)等,均原产美洲,现引种栽培供观赏。
-
白蔻
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果实·《中医大辞典》·白蔻:白蔻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解》,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白豆蔻之简称。功能主治:化湿,行气,暖胃,消滞,解酒。主治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脘腹冷痛,宿食不消,噫气,呃逆,呕吐,反胃。苞片卵形,花时脱落,长约1.5cm;子房球形,被绢质长柔毛。性味:味辛;
-
白豆蔻
拉丁名:FructusAmmomiRotund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cardamon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功能主治:白豆蔻为眼科常用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和胃,行气宽中的功效。气芳香,味辛凉。(《乾坤生意》)备注: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
-
艳山姜
出处:本品以玉桃之名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谓:“玉桃,叶如芭蕉,抽长茎,开花成串,花苞如小绿桃。腺体长约2.5mm。化学成份:种子含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即2 ,4 -二羟基-6 -甲氧基查耳酮(2 ,4 -dihydroxy-6 -methoxychalcone),山姜素(alpinetin)即7-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7-hydroxy-5-methoxyflavanone。
-
白豆蔻壳
《中医大辞典》·白豆蔻壳:白豆蔻壳为中药名,出自《药性切用》。功能主治:功在化湿,行气,温胃,消滞。《*辞典》·白豆蔻壳:出处:《药性切用》拼音名:BáiDòuKòuKé别名:豆蔻壳(《饮片新参》),白蔻衣(江苏)。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壳。"②《饮片新参》:"理气,宽胸,止呕。
-
片姜黄
治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及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片姜黄药典标准:品名:片姜黄PianjianghuangWENYUJINRHIZOMACONCISUM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的干燥根茎。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功能与主治: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
土良姜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良姜:拼音名:TǔLi nɡJiānɡ别名:白草果、草果药、野姜、良姜来源:为姜科姜花属植物土良姜HedychiumspicatumBuch.-Ham.秋季采挖根状茎,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苞片长圆形,长约2.5cm,每一苞片内有花1朵;性味:味辛;主胃寒痛;各家论述:1.《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气痛,胃痛,腹痛。
-
大良姜
《中医大辞典》·大良姜:大良姜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别名:山姜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L.治心胃气痛,胃寒及伤食吐泻。3月采挖根茎,洗净、晒干。原形态:大高良姜,又名:红豆蔻花(《桂海虞衡志》)。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皮部占2/3,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星点可见。
-
土砂仁
《中医大辞典》·土砂仁:土砂仁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Miq.的果实或种子。尚含山姜黄酮醇(Azalpinin)、山姜酮(Alpinone)及其乙酸酯、鼠李柠檬素和熊竹素(Kumatakenin)等。生境分布:产福建、广东等地。功能主治:为芳香健胃药,能行气凋中治痞胀腹痛,呕吐腹泻。
-
生姜皮
性味归经:辛,凉。《中华本草》·生姜皮:出处:出自《本草图经》拼音名:ShēnɡJiānɡPí英文名:Gingerpeel别名:姜皮、生姜衣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根茎外皮。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肺经功能主治:功在行水消肿。2.《江苏植药志》:外用于脓肿创伤,皮肤癣症。
-
红豆蔻
功能主治:功在温中燥湿,行气止痛,醒脾消食。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噎膈反胃,食积腹胀,腹痛泄泻。又含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乙酰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再加乙醚10ml洗涤一次,滤过,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山柰
拉丁名:RhizomaKaempfer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galangaresurrectionlily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三奈、山辣、沙姜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galangaL.的根茎。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龙脑、桂皮酸乙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蒈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
-
生姜
概述:生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性味归经:辛,微温。1.治感冒风寒,胃寒呕吐,痰饮咳喘,胀满泄泻。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本品含6-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
姜叶
《*辞典》:姜叶:出处:《纲目》拼音名:JiānɡY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叶。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金匮要略》: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以姜叶汁饮之一升。②《本草汇言》:散水结,杀鱼脍生冷诸积,捣汁和酒饮。附方:治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温酒服方寸匕,日三。
-
姜叶三七
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JiānɡY SānQī别名:姜七、内消子、土三七、打不死来源:为姜科植物姜叶三七的根茎。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地;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附方:①治跌打损伤:姜叶三七一至三钱。水煎或浸酒内服;②治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姜叶三七,晒干,煅存性。
-
蘘荷花
拼音名:XiānɡHéHuā别名:山麻雀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蘘荷的花。穗状花序椭圆形,长5-7cm,单独由根茎生出,总花梗无到长达17cm,被长圆形鳞片状鞘;唇瓣卵形,3裂,中裂片长约2.5cm,宽约4mm;花期8-10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中阴湿处,江苏也有栽培。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温肺化痰。
-
蘘荷子
《*辞典》:蘘荷子:出处:《纲目》拼音名:XiānɡH Zǐ来源:为姜科植物蘘荷的果实。功能主治:《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注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有胃出血史者忌用。附方:治胃痛:蘘荷开裂的果实三至四两,白糖适量。或果轴连根茎五钱,水煎服。
-
云南红豆蔻果
拼音名:YúnNánHónɡDòuKòu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节鞭山姜的果实。5cm,上有4-5枚小苞片;唇瓣倒卵形,长5mm,内凹,淡黄或粉红而具红条纹,基部具紫色痂状体遮住花冠管的喉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20-1100m的山坡密林下或疏阴处。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健胃。主脘腹冷痛;
-
茴香砂仁属
中文名茴香砂仁属拼音名huixiangsharenshu拉丁名Achasma中国植物志16(2):137描述AchasmaGriff.茴香砂仁属,姜科,19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茴香砂仁A.yunnanenseT.L.WuetSenjen等2种,产广东、云南。茎粗状,具匍匐状根茎;花萼管顶3齿裂,花冠管与萼等长或较长,花冠裂片恒较管部为短,无侧生退化雄蕊;
-
山姜属
草本,有根茎;花小或大,排成顶生的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蕾时常包藏于佛焰苞状的总苞片中;小苞片扁平,管状或有时包围着花蕾;萼管状,3齿裂;侧生退化雄蕊缺或极小,呈齿状,且与唇瓣的基部合生;蒴果不开裂或不规则开裂或3裂,干燥或肉质;种子多数,有假种皮。
-
豆蔻属
中文名豆蔻属拼音名doukoushu拉丁名Amomum中国植物志16(2):110描述AmomumL.豆蔻属,姜科,约150余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有2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本属中有许多重要的药用或香料植物,能祛风止痛,健胃消食。如白豆蔻A.kravanhPierreexGagnep.、草果A.tsaokoCrevostetLem.、砂仁A.villosumLour.等等。
-
凹唇姜属
中文名凹唇姜属拼音名aochunjiangshu拉丁名Boesenbergia中国植物志16(2):46描述BoerenbergiaKuntze凹唇姜属,姜科,约5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至菲律宾,我国有凹唇姜B.rotunda(L.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穗状花序腋生或由根茎抽出;花冠管长而纤细,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子房3室,中轴胎座;
-
大苞姜属
中文名大苞姜属拼音名dabaojiangshu拉丁名Caulokaempferia中国植物志16(2):36描述MonolophusWall.大苞姜属,姜科,10种,分布于锡金、印度、缅甸、泰国,我国有大苞姜M.yunnanensis(Gagnep.)T.L.WuetSenjen1种,产西南部至南部。花冠管细长,裂片3;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唇瓣近圆形,全缘或2裂,略内凹;果为蒴果。
-
距药姜属
中文名距药姜属拼音名juyaojiangshu拉丁名Cautleya中国植物志16(2):55描述CautleyaRoyle距药姜属,姜科,5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我国有距药姜C.gracilis(Smith)Dandy等3种,产西南部。根茎极短;花黄色,多少疏离,单生于每一苞片内,排成穗状花序;花冠管不超出花萼,上方的1枚花冠裂片直立;种子暴露于中轴上。
-
闭鞘姜属
中文名闭鞘姜属拼音名biqiaojiangshu拉丁名Costus中国植物志16(2):148描述CostusL.闭鞘姜属,姜科,约150种,主产热带美洲和非洲,我国有闭鞘姜C.speciosus(Koenig)Smith等3种,产东南部至西南部。穗状花序稠密,球果状,顶生或稀生于自根茎抽出的花葶上;无侧生退化雄蕊;属下物种闭鞘姜、光叶闭鞘姜、莴笋花
-
姜黄属
穗状花序具密集的苞片,呈球果状,生于由根茎或叶鞘内抽出的花葶上,先叶或与叶同出;花数朵生在每一苞片内,有小苞片;萼短,2或3齿裂;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与花丝基部合生;唇瓣圆形或倒卵形,全缘或2裂;蒴果球形,膜质。属下物种莪术、广西莪术、姜黄、温郁金、郁金、郁金(原栽培变种)
-
舞花姜属
中文名舞花姜属拼音名wuhuajiangshu拉丁名Globba中国植物志16(2):64描述GlobbaL.舞花姜属,姜科,100种以上,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有舞花姜G.racemosaSmith等3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茎直立,具叶;叶2列,卵形至披针形;萼管状,3齿裂;花冠管长于花萼,裂片3;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胚珠多数,生于侧膜胎座上;
-
姜花属
中文名姜花属拼音名jianghuashu拉丁名Hedychium中国植物志16(2):24描述HedychiumKoenig姜花属,姜科,约5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15种,主产西南部,花大都美丽,其中姜花H.coronariumKoenig的花白色而极芳香,南部时见栽培供观赏用,亦可为香料,有些种类的叶纤维可作制纸的原料。陆生或附生草本,具块状根茎;
-
大豆蔻属
中文名大豆蔻属拼音名dadoukoushu拉丁名Hornstedtia中国植物志16(2):135描述HornstedtiaRetz.大豆蔻属,姜科,60种,产热带亚洲,我国有大豆蔻H.hainanensisT.L.WuetSenien等2种,产广东和西藏。本属和豆蔻属Amomum十分相近,不同之处为花序部分埋入土中,纺锤形,有总苞,小苞片不呈管状;属下物种大豆蔻、西藏大豆蔻
-
山柰属
中文名山柰属拼音名shannaishu拉丁名Kaempferia中国植物志16(2):40描述KaempferiaL.山柰属,姜科,约7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有4种,产西南部至南部,其中山柰K.galangaL.叶近圆形,贴近地面,极易识别,根茎有散寒去湿之功,亦作调味香料。雄蕊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药隔宽阔,顶端延伸成附属体;
-
偏穗姜属
中文名偏穗姜属拼音名piansuijiangshu拉丁名Plagiostachys中国植物志16(2):110描述PlagiostachysRidl.偏穗姜属,姜科,18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广东、广西有偏穗姜P.austrosinensisT.L.WuetSenjen1种。花小,密聚成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由茎侧穿鞘而出;花冠管短,裂片长圆形或卵形,肉质;侧生退化雄蕊2,短而锥尖;
-
直唇姜属
中文名直唇姜属拼音名zhichunjiangshu拉丁名Pommereschea中国植物志16(2):106描述PommerescheaWittm.直唇姜属,姜科,有直唇姜P.lackneiWittm.等2种,产缅甸和我国云南。花冠管圆柱状,裂片披针形,上面一枚较长;唇瓣直立,狭匙形,2齿裂,基部与花丝连合;侧生退化雄蕊缺;子房3室,胚珠多数;
-
喙花姜属
中文名喙花姜属拼音名huihuajiangshu拉丁名Rhynchanthus中国植物志16(2):108描述RhynchanthusHook.f.喙花姜属,姜科,6种,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喙花姜R.beesianusW.W.Smith1种,产云南。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苞片有颜色;花冠管长,裂片3;唇瓣退化成小尖齿状;子房3室,每室有叠生的胚珠多颗。
-
象牙参属
中文名象牙参属拼音名xiangyacanshu拉丁名Roscoea中国植物志16(2):48描述RoscoeaSmith象牙参属,姜科,15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和克什米尔地区;花紫色、蓝色或白色,无苞片,数朵排成顶生的穗状花序或头状花序;唇瓣大,楔形,下弯,侧生退化雄蕊倒披针形,花瓣状;蒴果圆柱状或棒状,膜质,迟裂或微裂成3爿。
-
长果姜属
中文名长果姜属拼音名changguojiangshu拉丁名Siliquamomum中国植物志16(2):40描述SiliquamomumBaill.长果姜属,姜科,仅有长果姜S.tonkinenseBaill.1种,产越南及我国云南。总状花序顶生,花少而疏,小花梗基部以上具关节;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胚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蒴果稍缢缩呈链荚状,为科中所仅有者。
-
土田七属
中文名土田七属拼音名tutianqishu拉丁名Stahlianthus中国植物志16(2):44描述StahlianthusKuntze.土田七属,姜科,6种,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和越南。我国有土田七S.involucratus(KingexBaker)Craib1种,产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块茎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花冠白色,裂片3;唇瓣顶端2裂,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
-
姜属
中文名姜属拼音名jiangshu拉丁名Zingiber中国植物志16(2):139描述ZingiberBoehmer姜属,姜科,30种,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南部尤盛,其中姜Z.officinaleRosc.各地多有栽培,根茎供调味用或浸渍用,入药;侧生退化雄蕊常与唇瓣相连合,形成具有3裂片的唇瓣;种子黑色,有假种皮。
-
沙姜
蒴果柱形。沙姜的别名:山柰、三奈沙姜的食用量:每次10克左右沙姜的营养价值:山柰的根茎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龙脑(Borneol)、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莰烯(Camphene)。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
小豆蔻
概述:多年生草本。实成熟时收采,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使用部分为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小豆蔻的别名:三角豆蔻、印度豆蔻小豆蔻的营养价值: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种子均含有挥发油、少量皂甙、色素和淀粉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d-樟脑(d-Camphor)及桉油素伞花烃。小豆蔻的食疗功效:性味:味辛,性温。
-
九姜连
《峨眉山药用植物》·九姜连:九姜连为中药名,出自《峨眉山药用植物》,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山姜之别名。主治:治脘腹冷痛,泄泻,食滞腹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损瘀滞,月经不调。或浸酒饮。别名:廉姜、箭杆风、华良姜、九姜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干根含油,内有α-丁香烯高良姜素、桉叶素、荜澄茄烯等。
-
白石笋
概述:白石笋为中药名,出自《岭南采药录》,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樟柳头之别名。1.治水肿臌胀,小便不利,捣烂绢包缚脐中,或合猪肝煎服。2.治湿热淋浊,噤口痢。化学成分:根茎含纤细薯蓣苷(Gracillin)、薯蓣皂苷及前薯蓣皂苷元A及B、甲基原薯蓣皂苷、聚叶绿素D(Polyphyllin-D)、β-谷甾醇葡萄糖苷等。
-
华良姜
概述:华良姜为中药名,出自《中国经济植物志》,为《本草拾遗》记载的廉姜之别名。别名:箭杆风、华良姜、九姜连。1.治胃脘痛胀,噎膈呕吐,腹痛泄泻,风湿关节冷疼,月经不调。或浸酒服。2.治跌损瘀血停滞,无名肿毒。化学成分:干根含油,内有α-丁香烯高良姜素、桉叶素、荜澄茄烯等。药理作用:煎剂加快小鼠肠道推进。
-
阳藿
概述:阳藿为中药名,出自《广西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蘘荷之别名。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调经,止咳平喘,消肿解毒。1.治脘腹冷痛,月经错后,痛经,咳嗽,气喘,跌打损伤,腰腿痛。药理作用:β-水芹烯对支气管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吸入作祛痰剂,蒎烯有明显祛痰作用、抗真菌作用,α-蒎烯有镇咳作用。
-
豆蔻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鉴别: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桉油精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l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5: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检视。性味与归经: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