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山楂
拼音名:YěShānZhā英文名:NipponHawthornFruit别名:南山楂、小叶山楂、红果子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cuneatsSieb.EtZucc.的果实。2cm,宿萼较大,反折。化学成份:含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山楂酸(crataegolicacid)、齐菊果酸、槲皮素、金丝桃甙(hyper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等。
-
山楂根
治食积,痢疾,风湿关节痛。木材名山楂木,又名赤爪木,煎服治水痢,头风,身痒。"功能主治:消积,祛风,止血。"②《分类草药性》:"消中膈之气,去肉积。②治关节痛:山楂根、紫藤根、活血龙、桂枝、络石藤、忍冬藤各三至五钱。③治肺结核咯血:野山楂根一至二两,水煎汁,再用白茅花三至五钱,烧灰,以药汁冲服。
-
红果子
概述:红果子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本草衍义补遗》记载的山楂之别名。性味归经:酸、甘,微温。1.治肉积食滞,腹痛泄泻,细菌性痢疾,痰饮痞满吞酸,黄疸,疝气偏坠胀痛。3.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肝炎,肾盂肾炎。野山楂果实中含山楂酸、咖啡酸、齐墩果酸、苹果酸、鞣质、皂苷及维生素C等。
-
山楂─野山楂
山楂─野山楂山楂──野山楂FructusCrataegiCuneatae(英)NipponHawthornFruit别名南山楂、小叶山楂、红果子。采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化学成分含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山楂酸(crataegolicacid)、齐菊果酸、槲皮素、金丝桃甙(hyper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等。
-
山楂木
《*辞典》:山楂木:出处:《纲目》拼音名:ShānZhāM 别名:赤爪木(《唐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木材。性味:《唐本草》:味苦,寒,无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水痢,头风,身痒。
-
石蝴蝶
《*辞典》:石蝴蝶: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Sh H Di 别名:猫舌草、活血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蟑螂头、红叶脚趾草、脚趾叶、大青、五里香、岩竹、岩脚趾、丁字草、丁拔、尖叶脚疗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蓇葖果披针形。治挫伤,吐血,小儿惊风,胸膜炎,毒蛇咬伤,腰肌劳损,烫伤,带状疱疹。
-
山楂属
中文名山楂属拼音名shanzhashu拉丁名Crataegus中国植物志36:186描述CrataegusL.山楂属,蔷薇科,约1000种,分布于北温带,北美最盛,我国约有17种,各省均产之,其中山渣C.pinnatifidaBunge北部常见栽培,果供鲜食或作蜜饯。叶互生,单叶,通常分裂,稀不裂,有托叶;子房下位,1-5室,有中轴胎座,每室有发育的胚珠1颗;
-
益肾健脾汤
处方:黄芪12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炒山药9克,甘草4克,茯苓9克,石苇9克,野山楂9克,丹参9克,制萸肉9克。功能主治:益肾健脾,化湿消肿。主肾气亏虚,水湿泛滥,脾运失职。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
-
山楂脯
概述:山楂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野山楂或山里红的果实,又名山里红、红果、胭脂果。30克山楂脯的营养价值:1.山楂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镇静作用;山楂脯的食疗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入脾、胃、肝经;
-
山楂核
《*辞典》:山楂核: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hānZhāH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种子。功能主治:治食积,疝气。附方:①治胃积坚久,嘈杂吞酸,胁间积块作痛:山楂核五钱(炒黄,研),沙蒺藜五钱(焙),鸡内金五钱(焙黄),共为细末。(《海上方》)③治阴肾癫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