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雌雄同株
雌雄同株为雌雄异株的对应词,指具单性花的种子植物其雄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植株。如南瓜(Cucurbitaspp.)、黄瓜(Cucumissativa)等。蕨类则指雌雄两性生殖器官在同一个体上形成,并由同形孢子萌发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的原叶体。
-
牛藤果
掌状复叶互生;叶形变化很大,倒卵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3.8-8cm,宽1-3cm,先端长尾尖,尖顶常具短而易断的丝状尖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面亮绿色,下面黄绿色,有时具白色斑点,侧脉和网脉常在上面明显凹下,下面稍隆起。雄蕊6枚,花丝全部合生,药隔先端凸头长约1mm,远较花药为短;性味:苦;杀虫止痛。
-
牛藤
拼音名:NiúTénɡ别名:野木瓜、七姐妹藤、六叶野木瓜、石月、郁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叶那藤的茎和根。洗净,待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掌状复叶互生;雄花外 萼片3,阔披针形,长约13mm,内 萼片3,线形,稍长,雄蕊6;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散瘀;
-
土荆皮
用法用量:浸酒涂擦或研末醋调敷。土荆皮的药典标准:品名:土荆皮TujingpiPSEUDOLARICISCORTEX来源:本品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ramabilis(Nelson)Reh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性味与归经:辛,温;
-
南瓜子
南瓜子南瓜子南瓜子(炒)拉丁名SemenCucurbitae英文名CushawSeed南瓜的别名番撤、北瓜、金瓜。南瓜子的化学成分含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B1、C等。所含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前列腺炎初期的肿胀,同时还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1.适宜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患者食用;驱虫,消肿。
-
蓖麻
概述:蓖麻大戟科。蓖麻子中含蓖麻毒素和蓖麻碱两种有毒物质。还会出现血尿、少尿或尿闭、四肢麻木、步态不稳等表现,中毒较轻的患者可在48~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一般采用对症治疗:1.洗胃,催吐,导泻。5.防止溶血,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必要时可输新鲜血。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
长白鱼鳞松
拼音名:ChánɡBáiYúLínSōnɡ别名:鱼鳞松、鱼鳞云杉、白松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长白鱼鳞云杉的叶、树皮。冬芽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芽鳞排列疏松,小枝有木钉状叶枕。种子近倒卵圆形,连翅长7-8.5mm,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900m的灰化土或棕色森林地带。
-
赤麻
拼音名:ChìMá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或嫩茎叶。地上部分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金丝桃甙(hyperin),山萘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芸香甙(rutin)以及亚油酸(linole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性味:涩;清热解毒。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
豆麻
拼音名:DòuMá别名:麻风草、广西艾麻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葡萄叶艾麻带根的全株。叶片宽卵形或近心形,长5-12cm,宽4-10cm,先端渐尖,基部常截形,边缘具牙齿,上面暗绿色,被贴生的大小刺毛,下面常带紫色,疏生大小刺毛,钟乳体细点状,两面密布;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100m的山坡疏林中。
-
饭团藤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F nTu nT nɡ别名:风沙藤、过山风、黑老虎(《岭南采药录》),十八症(《陆川本草》),臭饭团、过山龙藤(《海南植物志》),大饭团藤、血藤、大叶钻骨风、鸡肠风(《广西药植名录》),绯红南五味子(江西《草药手册》),酒饭团(《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治腹痛,跌打损伤。
-
福建柏
拼音名:FúJiànBǎi来源: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福建柏的心材。树皮紫褐色,浅纵裂。幼树或萌芽枝的鳞叶长可径达10mm。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温暖湿润的山地森林中。性味:苦;性寒功能主治:行气止痛;降逆止呕。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心材治脘腹疼痛、噎膈、气逆、呕吐等。
-
构皮麻
《*辞典》:构皮麻: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G uP M 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构树的嫩枝叶、树汁或根皮。夏、秋采根。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花单性,雌雄同株;苞片长脚碟状;花期4月间。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次生杂木林中。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尿。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虚肿,皮炎。
-
桂木根
拼音名:GuìMù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桂木的根。单叶互生,2列;果柄长3.5-6.5cm,被短柔毛。2.桂木与白佳木的区别在于:叶片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低海拔的温暖山区、路旁、林缘或疏林中。性微温归经:胃经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浸酒内服外擦,或水煎冲甜酒服。
-
核桃楸果仁
拼音名:HéTɑoQiūGuǒRén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种仁。小枝粗壮,具柔腺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序穗状,顶生,直立,有雌花4-10朵,花被片4,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被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合绕子房外壁,子房子位,柱头2裂,鲜红色。性味:甘;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主肺虚咳喘;肾虚腰痛;
-
红皮云杉
拼音名:HónɡPíYúnShān别名:红皮臭、白松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红皮云杉的叶、枝、树皮。叶四棱状条形,主枝上叶近辐射排列,侧生小枝上叶直上伸展,长1.2-2.2cm,宽约1.5mm,先端尖,横切面菱形,四面有气孔线,上面5-8条,下面3-5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
-
槲皮
《*辞典》:槲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P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壳斗含鞣质3.41~(《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
-
华鹅耳枥
拼音名:HuáéěrLì来源: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华千金榆的根或根皮。雌菜英花序顶生,长约3cm,花序轴长约1cm,苞片线形,每苞内藏雌花2,左右各有3小苞合成的副苞,以后结果时即成果苞,雌花具萼,与子房附着,柱头细长2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阴坡或山谷杂木林中。性味:淡;利湿通淋。主跌打损伤;
-
黄牛毛藓
拼音名:HuánɡNiúMáoXiǎn别名:刀口药、金牛毛来源:药材基源:为牛毛藓科植物黄牛毛藓的植物体。孢蒴长卵形,直立或略弯曲,长达3mm,黄褐色,薄壁,蒴口小;叶多列,卵状披针形或条状,长3-5mm,基部较宽,向内卷,下延呈尖耳状,全缘,上部渐狭,顶部叶缘具细齿,中肋1条,较粗,直达叶尖;苞叶较大,基部鞘状。
-
黄杨木
《*辞典》:黄杨木: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Y nɡM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全年可采,晒干。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牙痛,气痛,庙痛,胸腹气胀,跌打损伤,妇人难产,及暑月疖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备注:同属植物细叶黄杨,又名雀舌黄杨,分布山东、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
见血封喉
树干基部粗大,具板状根;化学成份:乳汁含 -见血封喉甙( -antiarin), -见血封喉甙,马来毒箭木甙(malayoside),19-脱氧- -见血封喉甙( -an-ticoide),19-脱氧- -见血封喉甙( -antioside),铃兰毒原甙(con-valloside),洋地黄毒甙元- -鼠李糖甙(digitoxigenin- -rhamno-side),铃兰毒甙(convallatoxin)。性味:苦;
-
酱瓜
拼音名:JiànɡGuā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腌制品。原形态: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萼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钻形;子房长椭圆形,柱头靠合。花、果期夏季。性味:味甘;性微寒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胃和中;消渴用法用量:内服:适量,作食品。摘录:《中华本草》
-
镜面草
出处:镜面草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云:"镜面草生云南圃中。《云南志》录之,云,可治丹毒。拼音名:JìnɡMiànCǎo别名:翠屏草、象耳朵草、岩金花、紫常绿、镜面叶、跌打散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镜面草的全草。圆锥花序,雄花序长约22cm,花簇生于花序轴上,花序梗长达11cm,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
-
勒管草
拼音名:LèGuǎnCǎo别名:绿山麻柳、水苋菜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假楼梯草的全草。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5-14cm,宽2.5-6.5cm,先端渐尖,基部稍斜,宽楔形,不对称,边缘密生牙齿或牙齿状锯齿,两面疏生短毛,钟乳体密,狭条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林下荫湿处。性味:甘;阴虚久咳;
-
柃寄生
出处:《湖南药物手册》拼音名:L nɡJ Shēnɡ别名:方叶子、螃蟹脚、吊兰、胡龙须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的枝叶。花单性,雌雄同株,着生于节间顶部的两侧,排列成简单、3花的聚伞花序;雄花被3,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2,侧面纵裂;生境分布:常寄生于杨桐、柃、女贞等树上。功能主治:治气痛,打伤。
-
柳叶藓
拼音名:LiǔYèXiǎn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藓科植物柳叶藓的植物体。叶稀疏着生,长卵状披针形,基部较宽,上部渐尖;角细胞方形。雌雄同株。孢蒴弯曲如鹅颈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湿地,或高山桦木林和云杉林下。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摘录:《中华本草》
-
吕宋楸毛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粗糠柴的果实的腺毛及毛茸。药理作用:兽医用作驱虫:果的醇提取物在体外、体内具有杀绦虫作用,对吸虫(如姜片虫、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双腔吸虫等)亦有效,而对线虫(如蛔虫)则无效;
-
麻疯树
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M FēnɡSh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麻疯树的叶、树皮。原形态:麻疯树,又名:青桐木,羔桐、臭油桐、小桐子、黄肿树、假白榄、芙蓉树、滑桃树、桐油树、水漆、木花生、假花生、白油果、亮桐,吗洪罕(傣名)。苞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内服治急性胃肠炎腹痛,霍乱吐泻;3片,捣烂取汁水煎服。
-
马雹儿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拼音名:MǎBáoér英文名:IndianZehneriaHerb,HerbofIndianZehneria别名:老鼠担冬瓜、野苦瓜、扣子草、玉钮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马BAO儿的全草。单叶互生,皱缩,卷曲,多破碎,完整叶呈三角状卵形或心形,上表面绿色,密布灰折色小凸点,下表面灰绿色,叶脉明显。咽喉肿痛;
-
蚂蚁上树
出处: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拼音名:MáYǐShànɡShù英文名:TwigandleafofdalionGlochidion别名:灰叶算盘子、革叶算盘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革叶算盘子的果实。单叶互生;蒴果扁球形,直径l-1.5cm,干后褐色,无毛,具多条沟槽,萼片宿存,果柄长约2mm。性平归经:入肺经功能主治:止咳。
-
茅栗根
出处:1.茅栗,《蜀本草》:“《图经》云: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春生,夏花,秋实,冬枯。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性味:苦;
-
茅栗叶
拼音名:Má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叶。雌花生于雄花序下部,通常三花聚生,子房下位,6室。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
-
牛屎树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Ni ShǐSh 别名:桤木皮(《天宝本草》),罗拐木、菜壳蒜(《贵州民间药物》)。花单性,雌雄同株;雌雄柔荑花序各单生于叶腋间,雄花序伸长,每1苞片有花3朵,雌花序球形,每苞片有花2朵.性味:性平,味涩,有小毒。附方:①治麻疯:牛屎树、小米柴,三棱草(八面风)各半斤。
-
杄木
出处: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七,木类,云:“杄木,山西山中极多。拼音名:QiānMù别名:杄、红杄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白杄、青杄的枝干结节和针叶。雌雄同株;2.生境分布:1.白杄NodusetFoliumPiceaeMeyeri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今广东有之,一名羊矢枣,非软枣也。
-
鞘菝葜
出处:《甘肃中草药手册》拼音名:Qi oB Qi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的块茎及根。单叶互生,卵形,具鞘状叶柄,无卷须。2厘米,着生2~生境分布:多生于林缘或灌丛中。性味:①《甘肃中草药手册》:辛咸,温。①《甘肃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治风湿腰膝四肢疼痛久不愈,鱼骨鲠喉。3钱:或研末。
-
青杠膏
《*辞典》:青杠膏: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QīnɡG nɡGāo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3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有齿状锯齿,幼时有锈色柔毛,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侧脉6~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钝头,顶端与壳斗分离,开展;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三角泡
拼音名:SānJiǎoPào别名:假苦瓜、假蒲达、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倒地铃、棕子草、炮掌果、小果倒地铃、白花仔草、带藤苦楝、灯笼草。叶多脱落,破碎而仅存叶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暗绿色。蒴果膜质,膨胀成倒卵形,有三棱,先端截头状,常被柔毛。性味:苦;
-
山乌桕根
《*辞典》:山乌桕根: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ShānWūJi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根。单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7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卵形,先端锐尖,每侧各有腺体1,萼杯状;蒴果室背开裂;治大便秘结,白浊,跌打损伤,蛇咬伤,痔疮,皮肤湿痒。治跌打损伤,大便热结,毒蛇咬伤。用水煎服。
-
石地钱
拼音名:ShíDìQián别名:石蛤蟆来源:药材基源:为瘤冠苔科(石地钱科)植物石地钱的叶状体。雌托生于叶状体先端,柄长1-2cm,托顶半球形,绿色,4瓣裂,每瓣腹面有总苞片2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壁和土坡上。附方:1.治疮疖肿毒(石地钱)鲜品配苎麻根或南瓜瓤,捣烂敷。4.治外伤出血石地钱晒干,研末外敷。
-
石栗子
《*辞典》:石栗子:出处:《广东中药》Ⅱ拼音名:Sh L Zi别名:海胡桃(《桂海虞衡志》),黑桐油(《广西药植名录》)。幼嫩部和花序均被星状短柔毛。单叶互生,卵形至阔披针形,长10~2.2、灰分4.0~种仁占种子全重的32%,含油54.77%(棕榈酸8.17、硬脂酸3.38、油酸39.52、亚麻酸38.29、甘油8.68,不皂化物O.96%)。
-
鼠舌草
托叶三角形,长约2mm;叶片生于茎的顶端,薄革质,椭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1.5-4cm,宽1-2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锯齿具锐尖头,两面无毛,上面淡绿色,下面紫红色,基出脉3条,其侧生的2条消失于中部,在上面显着隆起,侧脉不明显,钟乳体条形,在叶下面近叶缘处较明显。
-
水慈姑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拼音名:ShuǐC Gū别名:剪刀草来源:为泽泻科植物长叶泽泻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纤细白嫩,多透明横纹,中空,无地下球茎。每花有1绿色苞片;雄花雄蕊多数。生境分布:野生于池沼和水沟边。性味:辛,凉,无毒。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附方:①治毒蛇咬伤:水慈姑捣烂敷患处。
-
水禾麻
《*辞典》:水禾麻: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H M 别名:山麻(《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大水麻、水苏麻(《贵州民间药物》)。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腋生,长达20厘米;性味:性温,味淡。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接骨,解表寒。②治风湿骨痛:水苏麻根二两,山豆根、八爪金龙各七钱,追风伞一两五钱。
-
水松皮
《*辞典》:水松皮: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ShuǐSōnɡP 来源:为杉科植物水松的干白皮。雌雄同株,雌雄球花同生于一枝上,或生于邻接的枝上。种子卵形,长0.5~本植物的叶(水松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长于河畔及近水处。②《岭南采药录》:去火毒。(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水松球果
拼音名:ShuǐSōnɡQiúGuǒ别名:水松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水松的球果。树干有扭纹,树皮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条片。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性状:性状鉴别球果倒卵圆形,长约2cm。种鳞间有种子,种于基部有长翅。性味:苦;性平功能主治:理气止痛。
-
水松枝叶
拼音名:ShuǐSōnɡZhīYè别名:水松须、水松叶来源: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水松的枝叶。树干有扭纹,树皮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条片。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性状:性状鉴别小枝圆柱形,具鳞形叶或钻形叶,紧密排列。性味:苦;通络止痛;杀虫止痒。主风湿骨痛;
-
天罗水
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2、抗过敏作用丝瓜组织培养细胞中的泻根醇酸(BA),不仅具有与甘草次酸(GA)几乎相同的抗过敏作用(大鼠I型过敏反应),而且显示了比GA强几倍的抑制小鼠耳触性Ⅳ型过敏瓜在的作用;性味:味甘;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双单蛾,又可消痰火,解毒,兼清内热,治肺痈、肺痿。
-
香秋海棠
拼音名:XiānɡQiūHǎiTánɡ别名:铁米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短茎秋海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handeliiIrmsch.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托叶宿存,长圆状卵形,长达1cm,急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地。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咽喉肿痛;
-
小一口血
拼音名:XiǎoYìKǒuXuè别名:石上莲。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石上海棠的全草。根茎横生,褐红色,有节。花单性,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壁阴湿处。性味:味酸;微涩,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外伤出血;急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5-30g;
-
鸭舌头
《*辞典》:鸭舌头: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YāSh Tou别名:瓜皮草(《种子植物名称 补编》),鸭舌草、鸭舌子(《贵阳民间药草》),水充草(《贵州草药》)。来源:为泽泻科植物矮慈姑的全草。生境分布:野生于水田及沼泽浅水中。外用:捣敷。(《贵阳民间药草》)③治湿疮:鸭舌头、水慈姑、猪鼻孔叶各等分。
-
羊胡髭草
《*辞典》:羊胡髭草:出处:《江苏药材志》拼音名:Y nɡH ZīCǎo别名:羊毛胡子、羊胡子草(《中国经济植物志》)。来源:为莎草科植物披叶苔的全草。秆簇生,三棱形,高达40厘米。雄花小穗着生于茎端,鳞片卵状披针形,具锈色脉纹,边缘膜质,雄蕊3;功能主治:《江苏药材志》:治湿疮、黄水晶晶及小儿羊须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