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莴苣子
《*辞典》:莴苣子:出处:《纲目》拼音名:WōJ Zǐ别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莴苣条。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研细酒服。(《纲目》)②治肾黄:莴苣子一合,细研。
-
莴苣
莴苣释名莴菜、千金菜气味(菜)苦、冷、微毒。又方: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2、小便不通。用莴苣菜捣烂,或用莴苣子捣成饼,贴脐中即通。3、百虫入耳。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5、阴囊肿。
-
莴苣子粥
处方:莴苣子10~15克生甘草3~5糯米或粳米100克制法:先将莴苣子捣碎,与甘草同煎取汁,去渣,入米煮成稀粥。功能主治:补脾胃,通乳汁。适用于妇女产后体虚乳少或乳汁不通。用法用量:每天食3次,3~5天为一疗程。摘录:《本草纲目》
-
莴苣散
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七,名见《仙拈集》卷三:方名:莴苣散别名:莴苣酒组成:莴苣子30枚。功效:催乳,接骨。主治:乳汁不行,跌打损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四五:方名:莴苣散组成:莴苣子1两(黑色者,炒),乳香半两(研)。主治:腕伤折,疼痛不可忍。
-
立效方
《圣惠》卷八十八:立效方:别名:立效散处方:雄黄1分(细研),栀子仁10枚,赤芍药半两。功能主治:小儿尸疰,邪气入腹(疒丂)痛。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三引《丹心》《云歧子保命集》卷下:别名:立效散组成:粳米半合,糯米半合,莴苣子1合(并淘净),生甘草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主治:乳汁不行。
-
莙荙子
《*辞典》:莙荙子:出处:《纲目》拼音名:JūnD Zǐ别名:菾菜子(《食疗本草》)。来源:为藜科植物莙荙菜的种子。功能主治:孟诜:煮半生,捣取汁含,治小儿热。附方:治痔下血:莙荙子、芸薹子、荆芥子、芫荽子、莴苣子、蔓菁子、萝卜子、葱子等分。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
-
胡桃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胡桃散:处方:胡桃肉(汤浸,去皮)破故纸(炒)大枣(煮去皮、核)各等分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和匀。摘录:《医统》卷四十二《医学心悟》卷六:胡桃散:处方:大胡桃1枚,全蝎2只。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普济方》卷二四七:方名:胡桃散组成:胡芦巴、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
芸苔饮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组成:芸苔子1两,莴苣子1两。主治:病人手足拘急,眠卧艰难。用法用量:上药同研如泥,入新汲水1盏,搅和后以生绢滤取汁。顿服之。
-
莴苣饮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方名:莴苣饮别名:莴苣子粥组成:莴苣子1合(淘),糯米半合,粳米半合(淘)。主治:产后乳汁不下。用法用量:用甘草半两,煎汁1升,研前3味,滤去滓,分作3服。各家论述:《药粥疗法》:莴苣微苦,配合甘草以矫味,同米煮粥以增强补脾胃通乳汁之功效。附注:莴苣子粥(《药粥疗法》)。
-
灌耳散
处方:雄黄1分,绿矾1分,吴蓝子1合,莴苣子1分,葱子1分,白芜荑1分,麝香1分。制法:上药于铁器内烧为灰,细研。功能主治:蚰蜒并诸杂虫蚁入耳。用法用量:方中吴蓝子、葱子,《圣济总录》作板蓝根、没心草。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
正骨散
《医方类聚》卷一八八引《烟霞圣效》:组成:麻黄(去节)、木贼(去节)、甘草各等分。用法用量:每用1字,先以酒漱口净,吐去,次以酒1口送药下,再咽1口。《杨氏家藏方》卷十四:组成:苏木4两(细锉),当归4两(洗,焙),白莴苣子2两,无名异1两,没药半两(别研),乳香半两(别研)。主治:打扑伤折,筋挛骨损。
-
赤小豆散
《圣惠》卷六十六:赤小豆散:处方:赤小豆1合(炒熟),白蔹1两,露蜂房1两(烧灰),蛇皮2尺(烧灰)。为《外台》卷四引《深师方》“赤小豆茯苓汤”之异名《圣惠》卷六十六:赤小豆散:别名:内消赤豆散处方:赤小豆1分,黄药1分,消石1分(细研),川大黄1分,木鳖子3枚(去头),猪牙皂荚5挺(涂酥炙黄)。主治:阴黄。
-
圣灵丹
《儒门事亲》卷十五:圣灵丹:处方:乳香9克(另研)乌梅5个(去核,细切,焙干,为末)白莴苣子84克(炒黄,捣为末)白米10克(另研细末)制法:上药再入乳钵内,研数百下,炼蜜为丸,如粟米大。通经活络。《活人方》卷一:组成:苦葶苈4两,人参2钱5分,白术2钱5分,茯苓2钱5分,汉防己2钱5分,槟榔2钱5分,木通2钱5分。
-
下乳散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小品方》:方名:下乳散组成:钟乳5分,通草5分,漏芦2分,桂心2分,栝楼根1分,甘草1分。主治:产后无乳汁。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徐氏胎产方》:方名:下乳散组成:粳米半合,糯米半合,莴苣子1合(并淘净),生甘草半两。功效:下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