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烷酸
C24H40O2,5β-胆烷酸。是24个碳原子的饱和类固醇单羧酸。天然胆汁酸是在胆烷酸的3,6,7,12,16,22,乃至23位上结合着1-4个羟基以及它们的酮体衍生物。另外,最近在天然胆汁中发现了胆烷酸异构体和数种别胆烷酸(allocholanicacid,5α-胆烷酸)的羟基衍生物的5α-胆汁酸。
-
胆〔甾〕烷酸
C24H40O2,5β-胆烷酸。是24个碳原子的饱和类固醇单羧酸。天然胆汁酸是在胆烷酸的3,6,7,12,16,22,乃至23位上结合着1-4个羟基以及它们的酮体衍生物。另外,最近在天然胆汁中发现了胆烷酸异构体和数种别胆烷酸(allocholanicacid,5α-胆烷酸)的羟基衍生物的5α-胆汁酸。
-
蟾蜍胆
《*辞典》:蟾蜍胆:出处:《吉林中草药》拼音名:Ch nCh Dǎn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胆。高级胆汁酸部分中有: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烯酸、三羟基异甾族胆烯酸、Δ23-3α,7α,12α-三羟基粪甾烯酸、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烷酸;胆汁醇部分有:四羟基降蟾蜍烷、五羟基蟾蜍烷、四羟基胆烷及异三羟基胆烯。
-
脱氧胆酸
胆汁酸的一种,在胆汁中是以和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甘氨脱氧胆酸或牛磺脱氧胆酸的形态而存在。是形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和稳定分子化合物的胆烷酸。其钠盐易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作用,可用于破坏细胞而对酶进行提取。不是由胆固醇直接进行生物合成的,而是由肠内细菌通过代谢从胆酸合成的。分子式C24H40O4结构式
-
土甘草豆
概述:土甘草豆为中药名,出自《药材学》。中毒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尿闭、幻视、溶血、虚脱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药理作用:相思子毒蛋白对小鼠实验性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毒性极大,0.5mg即可使人致死,但加热至65℃以上则毒性消失,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20mg/kg。
-
胆汁酸
英文名bileacids别名总胆汁酸;在肝脏中是从胆固(甾)醇生物合成的,并作为胆汁的主要成分分泌到小肠,对脂类起帮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肠内的胆汁酸大部分被重新吸收,通过门脉回到肝脏形成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在肠道内,胆汁酸为肠内细菌所代谢。0.91μmol/L(气液相色谱法)(3)鹅脱氧胆酸(CDCA):0~
-
鳖胆
《*辞典》:鳖胆:出处:《纲目》拼音名:BiēDǎn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胆或胆汁。化学成份:Amydajaponica的胆汁,含两个内酯:三羟基甾族胆烷酸内酯,及其多一CH2的内酯。功能主治:治痔漏。附方:治痔疮痔漏:鳖胆一个,取汁磨香墨,入麝香、冰片少许,鸡毛蘸涂。(《周益生家宝方》)摘录:《*辞典》
-
胆酸
胆酸概述:胆酸即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烷酸,分子式C24H40O5。在胆汁中,以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甘胆酸(glycocholicacid)或牛磺胆酸的形态存在。胆酸是一种固醇,是人类4种主要胆汁酸中含量最丰富的1种,从它衍生的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是人类的主要胆汁酸。胆汁流经小肠上部后,胆汁盐乳化脂肪,助其被消化吸收。
-
鹅去氧胆酸胶囊
类别:同鹅去氧胆酸。在肠道内结合型可以再游离,进到新摄入的胆汁酸池中,未被吸收的药物由粪便排出或转变为熊去氧胆酸(UDCA),但大部分经大肠菌丛进行7a-脱羟分解后变成石胆酸(Lithocholicacid,LCA),LCA是口服CDCA后的主要代谢产物,正常人体约有1/5经回肠末端和结肠吸收,剩下的形成胆盐由粪便排泄。
-
野猪胆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猪胆:拼音名:YěZhūDǎn别名:山猪胆来源:偶蹄目猪科野猪SusscrofaL.,以胆汁入药。治烫火伤:黄柏研极细末,用野猪胆汁调涂患处。体长红1.5m,体重约150kg,最大雄猪可达250kg。小儿疳疾;(选方出《吉林中草药》)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治恶热毒邪气。治疔疮肿毒,瘭疽,汤火伤,小便不通。
-
相思子
性味:辛、苦,平,有大毒。化学成分:本品含相思子毒蛋白,并含相思子碱,红豆碱、胆碱、下箴刺桐碱等生物碱,又含β-谷甾醇等多种甾醇类、相思子苷、相思子酸、相思子黄酮、相思子凝集素、5β-胆烷酸、没食子酸和多种氨基酸等。相思子提取物对大鼠、小鼠有避孕作用。动物实验有凝血作用,过量可致溶血,产生血色素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