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蚕沙
出处:《纲目》拼音名:Yu nC nShā别名: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圣惠方》)③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三钱。
-
蚕沙
性味归经:蚕沙味甘、辛,性温;蚕沙治皮肤瘙痒,瘾疹、烂弦风眼:煎服并煎水洗。药理作用:1.抗癌及光敏作用,蚕沙中分离出的叶绿素衍生物(CPD),其中的13-羟基(13-R,S)脱镁叶绿素a和脱镁呀绿素b对体外肝癌组织培养细胞有抑制作用。3.毒性,蚕沙光每剂500mg/kg给小鼠静脉注射,以耳指数(phi;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
-
原蚕
原蚕释名晚蚕、魏蚕、夏蚕、热蚕。主治雄原蚕蛾:1、阳萎。服菖蒲酒可以抑制。2、遗精白浊。3、血淋疼痛。用晚蚕蛾研为末,热酒送服二钱。原蚕沙:(按蚕的粪便)1、半身不遂。4、月经久闭。每温服一碗即通。5、跌打损伤。用蚕沙四两(炒黄)、绿豆粉四两(炒黄)、枯矾二两四钱,共研为还想,调醋敷涂,以布条包好。
-
天麻浸酒方
处方:天麻、骨碎补、龙骨、虎骨(酒炙)、乌蛇(酒浸、.松节(挫)、败龟板(醋炙)、川芎、当归(切焙),各一两。茄子根(切焙)、火麻仁、原蚕沙(炒),各二两。附子(炮制.羌活(去芦)、独活(去芦)、牛膝(酒浸.功能主治:治瘫缓风,不计深浅,久在床枕。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天麻浸酒
主治:摊缓风,不计深浅,久在床枕。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用酒2斗浸,密封,春、夏3日,秋冬7日。
-
一抹膏
《本草纲目》卷三十九引《陈氏经验方》:方名:一抹膏组成:蚕沙。功效:去风收湿。用法用量:用真麻油浸2-3宿,研细。临床应用:烂弦风眼:时珍家一婢,病此(烂弦风眼)十余年,试用之(一抹膏),二三次顿廖。《经验方汇抄》:方名:一抹膏组成:原蚕沙(瓦上炙干,为末)、雄黄少许。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补药地骨皮散
处方:地骨皮(去土)半两,白蒺藜(炒)半两,苦参半两,苍耳半两,原蚕沙(微炒黄)半两,人参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山栀子(炒香)半两,山茱萸(汤浸去浮者,微炒)半两,小荆子半两,卷柏1两,蔓荆实1两,丁香3钱,木香3钱。功能主治:大风癞病。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
蚕沙膏
处方:原蚕沙2升(炒,研),麦麸3升。制法:上和匀,米醋4升煮调,瓷器盛。功能主治:伤折,恶血不散。用法用量:量损处多少涂敷,以绢帛裹之,日2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
椒附酒
别名:椒附汤处方:蜀椒(去目并闭口者)1两,附子(去皮脐)1两,生干地黄(焙)1两,当归1两,牛膝(去苗)1两,细辛(去苗叶)1两,薏苡仁1两,酸枣仁1两,麻黄(去根节)1两,杜仲(去粗皮)1两,萆薢1两,五加皮1两,原蚕沙1两,羌活(去芦头)1两。用法用量:上并生用,(口父)咀。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
芫花粗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组成:芫花3两,原蚕沙3两,生地黄2斤,生姜4两,蜀椒(去目及闭口)1两,当归1两,牛膝2两,桑根白皮2两,艾叶2两,白芷2两。主治:伤折瘀血不散。用法用量:以醋拌炒热,用青布裹熨之。制备方法:上锉细粗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