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柘
柘释名气味(木白皮、根白皮)甘、温、无毒。主治煮汁酿酒服,治耳聋耳鸣、劳损虚弱、腰肾冷、梦遗等症。附方
-
如圣柘黄丸
《外科发挥》卷四:组成:柘黄1两(为末),百齿霜(即梳垢)3钱。主治:肺痈。用法用量:每服3-5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柘黄,乃柘树所生者,其色黄,状如灵芝,江南最多,北方鲜有。
-
柘属
中文名柘属拼音名zheshu拉丁名Cudrania中国植物志23(1):57属下物种构棘、景东柘、毛柘藤、柘、柘藤
-
柘耳
出处:《纲目》拼音名:Zh ěr别名:柘黄来源:为寄生于柘树上的木耳。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功能主治:治肺痈咳嗽,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柘耳一两研末,糊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
铁浆酒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惠》卷三十六:方名:铁浆酒组成:故铁20斤(烧赤,水5斗浸3宿,去铁澄清),柘根30斤(水1石煮取55斗,去滓澄清)。制备方法:上药用米2石,并曲2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吸铁者)3斤为末,纳酒中浸3宿。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柘根酒。
-
奴柘刺
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棘刺·《中医大辞典》·奴柘刺:奴柘刺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功能主治:主治血瘕,痃癖,痞块。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小温,无毒。男子痃癖、闪痞,取刺和山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当下恶物。
-
山荔枝果
《中医大辞典》·山荔枝果:山荔枝果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性味:微甘,温。功能主治:调气,消食,利水。治疝气,食积腹胀,小便不利。《*辞典》·山荔枝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柘树的果实。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
白柘汤
处方:白柘(东南根1尺,去皮,取中皮,炙熟,细切)。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人素有劳根,苦作便发,发则身体百节皮肤疼痛,或热极筋急。用法用量:每服3钱,温酒调下。摘录:《鸡峰》卷九
-
柘根煎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名:柘根煎组成:柘根弓。主治:小儿心热,口内生疮,重舌、鹅口及燕口者。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更煎,取5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
-
柘黄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方名:柘黄汤组成:柘黄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白术1两半,地丁1两半,黄耆(锉)2两,人参2两,款冬花2两,桔梗(炒)2两。主治:产后血风,通身浮肿。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刺榆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 Y 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幼枝灰褐色,具密毛或疏生柔毛,有粗长的刺。雌蕊歪生,花柱2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
-
桑皮接骨丹
《吴氏医方汇编》:方名:桑皮接骨丹组成:桑根白皮(东引者)4两,柘桑根皮(向东者)4两,香油4两,生姜2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先将二皮捣烂,入生姜捣匀,入香油炒微热,将断骨拿对敷上,外以物逼住,以绳缠定,贴1昼夜去之,不可过时,亦不可不及时。
-
消管方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消管方别名:消管锭组成:角刺尖(炙)、柘树膜(各净末)5钱(炙),红腹金钱鳖(炙,净末)3钱,蟾酥1钱,榆面1钱。主治:漏管。用法用量:临用以棉纸作条子,量其管之深浅,以津拌药末卷上,塞入管中。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附注:消管锭(《外科证治全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