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棕榈科
棕榈科为单子叶植物,隶属棕榈目(Arecales)。叶大,常密集于树干顶部,但藤本的叶为散生,掌状或羽状分裂,很少全缘或近全缘的,裂片或小叶在芽时内折(即向叶面折叠)或背折(即向叶背折叠),叶柄基部常扩大而成一纤维状的鞘,残留茎上;花药纵裂。子房上位,1-3室,很少4-7室,或心皮3个而分离或于基部合生;
-
西米
概述西谷米,又叫做西米,最为传统的是从西谷椰树的木髓部提取的淀粉,经过手工加工制成,在广东等沿海地区,也叫做沙谷米、沙弧米。西谷米的别名西米、西国米、莎木面、沙孤米西谷米的食用量每餐约30克西谷米的营养价值西米有健脾,补肺,化痰的功效,有治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的作用;
-
新热带植物区系界
因处低地热带气候下降雨多,而与旧热带植物区系界共同的汛热带植物有棕榈科、天南星科、荷(姜)科、胡椒科、樟科、萝藦科等科(汛存种),如科的石斛属(Dendrobium)对卡特来属(C-attleya),Paphiopedilum对Phragmopedium一样,多为异属。龙舌属(Agave)、丝属(Yucca)、月见草属(Oenothera)等属也是固有的。
-
西谷米
概述西谷米,又叫做西米,最为传统的是从西谷椰树的木髓部提取的淀粉,经过手工加工制成,在广东等沿海地区,也叫做沙谷米、沙弧米。西谷米的别名西米、西国米、莎木面、沙孤米西谷米的食用量每餐约30克西谷米的营养价值西米有健脾,补肺,化痰的功效,有治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的作用;
-
椰子
椰子是棕榈科植物椰树的果实。椰子的别名胥椰、胥余、越子头、椰僳、胥耶、越王头、椰糅椰子的营养价值1.补充营养:椰子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钾、镁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功能主治果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果壳:祛风,利湿,止痒。
-
大腹皮
概述:大腹皮为中药名,出自唐·侯宁极《药谱》。拉丁名:PericarpiumAre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arecapeel(《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大腹绒、槟榔皮、槟榔衣来源及产地: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果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
阿萨伊果
概述:阿萨伊果是棕榈科植物阿萨伊棕榈树(EuterpeoleraceaeMart.)的果实,英文名称Acai、中文译名阿萨伊。2013年1月4日,卫生部批准阿萨伊果为新资源食品。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卫生安全指标应符合我国相关标准。
-
棕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笋及子花:涩肠止泻、崩中带下。用棕榈皮烧存性,水酒送服二钱即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正丁醇一冰醋酸(20: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铁试液。性味与归经:苦、涩,平。
-
蒲葵叶
拼音名:PúKuíYè别名:蒲扇、败扇、故蒲扇、败蒲扇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各家论述:论蒲葵叶灰止血,利小便功同蒲黄:张石顽:“蒲灰止血、利小便,与蒲黄不异。
-
蒲葵子
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3裂几达基部;化学成份:种子含酚类,还原糖,鞣质,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氨基酸:赖氨酸(lysine)、丝氨酸(ser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酪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vlanine),糖,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ascorbicacid)。软坚散结。
-
散尾葵
拼音名:SànWěiKuí英文名:YellowPalm,ArecaPalm,ButterflyPalm,Golden-featherPalm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散尾葵的叶鞘纤维。肉穗花序生于叶鞘束下,多分枝,排成圆锥花序式长约0.8m,具2-3次分枝,分枝花序长20-30cm,其上有8-12个小穗轴,花小,金黄色,螺旋状着生;性凉归经:入肝经功能主治:收敛止血。
-
莎木面
原形态:西谷椰子,又名:莎木(《本草拾遗》),沙孤(《东西洋考》)。叶为羽状,颇似椰子。生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多栽培。淀粉晒至未十分干燥时,破碎后纳诸布袋中,摇成细粒,再行晒干,即为西国米。性味:甘,温。①《海药本草》:平温,无毒;功能主治:温中健脾。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①《本草拾遗》:温补。
-
省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省藤:别名:红藤、赤藤、黄藤来源:棕榈科省藤Daemonoropsmargaritae(Hance)Becc.[CalamusmargaritaeHance],以茎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性味:苦,平。功能主治:驱虫,利尿,祛风镇痛。主治蛔虫,蛲虫,绦虫,小便热淋涩痛,齿痛。3钱,水煎服。
-
双籽棕
拼音名:ShuānɡZǐZōnɡ别名:鸡罗、野棕、山棕、矮葵来源:棕榈科双籽棕Didymospermacaudatum(Lour.)Wendl.etDruce,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止血清热,通经收敛。主治月经过多,血崩,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备注:果和种子有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无漏子
《*辞典》·无漏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úLòuZǐ别名:海枣(《南方草木状》),波斯枣(《本草拾遗》),番枣(《岭表录异》),千年枣(《开宝本草》),金果、苦鲁麻枣、万年枣(《辍耕录)),万岁枣(《大明一统志》),紫京(《南越笔记》),无漏果(《纲目拾遗》),枣椰子(《中国树木分类学》)。
-
椰根
拼音名:YēGēn别名:椰子皮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树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nucifera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或剥取根皮,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
椰子浆
《*辞典》:椰子浆: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YēZiJiānɡ别名:椰酒(《南越笔记》)。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浆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化学成份:含葡萄糖、蔗糖、果糖等。药理作用:参见椰子瓤条。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海药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
椰子壳
《*辞典》:椰子壳:出处:《纲目》拼音名:YēZiK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功能主治:①《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
椰子皮
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YēZiP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根皮。本植物的内果皮(椰子壳)、胚乳(椰子瓤)、胚乳中的浆液(椰子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化学成份:叶含青蟹肌醇。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无明显作用。治鼻衄,胃痛,吐泻。
-
椰子瓤
《*辞典》:椰子瓤:出处:《本草衍义》拼音名:YēZiR nɡ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胚乳(椰肉)。食部含维生素B1_173微克%,B5_103微克%,B2微迹,α-生育酚700微克%,γ-生育酚250微克%。临床应用:治疗姜片虫病:将椰子去外皮,在内皮上钻孔取出椰水,加0.25%安息香酸防腐;
-
野棕
《*辞典》:野棕:出处:《云南恩茅中草药选》拼音名:YěZōnɡ别名:山棕来源:为棕榈科植物双籽藤的根。去皮切片晒干。果实圆球形。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竹林边。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止血,清热,收敛。治月经过多,血崩,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附方:治血崩:野棕配茜草、炒艾叶煎汤服。
-
油棕根
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每一穗状花序长7-12cm,直径Icm,上面着生密集花朵,穗轴顶端成突尖;雌花的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约5mm,宽约2.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热带地区有栽培。采集作种的果实,经水浸、脱果肉,水洗,阴干等处理,淘汰过大、过轻种子,即可进行干热处理催芽。
-
鱼尾葵
别名:长穗鱼尾葵、董棕、鸡榔、假恍榔来源:棕榈科鱼尾葵CaryotaochlandraHance,以叶鞘纤维(煅炭备用)、根入药。生境分布: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强筋骨。5钱,水煎服。5钱,炖猪骨服。备注:果实有毒。误食可致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可给予大量糖水服,或25~50%葡萄糖静脉注射和对症治疗。
-
鱼尾葵根
拼音名:YúWěiKuíGēn别名:棕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根。肉穗花序长约3m,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间;子房近卵状三棱形,柱头2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春季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于苗床上点播或撒播。性味:味微甘;性平功能主治:强筋壮骨。
-
鱼尾葵叶
拼音名:YúWěiKuí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叶鞘纤维。肉穗花序长约3m,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间;雌花较小,长7-8mm,先端全缘,退化雄蕊3,钻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性味:味微甘;性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崩漏用法用量:内服:煅炭煎汤,10-15g。
-
枣槟榔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ZǎoBīnɡLɑnɡ别名:枣儿槟榔(《随息居饮食谱》),槟榔干(《中药志》),枣儿槟、壳槟榔(《药材学》)。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未成熟果实。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亦产。性味:《饮片新参》:甘微苦涩。功能主治:①《饮片新参》:消食,醒酒,宽胸腹,止呕恶。作通经药、收敛药。
-
棕榈根
拼音名:ZōnɡLǘGēn别名:棕树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雌雄异株;棕榈根煎剂(2g/ml)腹腔注射除0.2ml剂量组小鼠存活外,0.3ml、0.5ml及石门穴注射0.5ml,均引起竖毛、抽搐等死亡。关节疼痛;
-
棕榈花
《*辞典》:棕榈花: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拼音名:ZōnɡLǘHuā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原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①《本草拾遗》:破血,②《履巉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附方:治大肠下血: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
-
血安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ue'an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879-98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foutuneiH.wendl.的干燥成熟果实经乙醇浸渍提取所得干浸膏粉制成的胶囊剂。鉴别:(1)取本品内容物约1g,加水5ml,振摇提取,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显污绿色;功能与主治:止血、收敛、调经。
-
棕榈子
《*辞典》:棕榈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ōnɡLǘZǐ别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养血。
-
棕树根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ZōnɡSh Gēn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①《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肠下血,男子五淋便浊。(《四川中药志》)②治血淋:棕榈根一两。⑿治蛔虫病:棕树根、薏苡根、苦楝皮、兰花根各三钱。
-
棕树心
《*辞典》:棕树心: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ZōnɡSh Xīn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心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强壮剂。治心悸,头昏。附方:治崩漏:棕榈茎(去皮取心)一斤,麦粉一斤,甜酒一斤。(《江西草药》)摘录:《*辞典》
-
棕竹
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小,花萼长1.5mm,裂片卵形;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的对面近基部。上细土2-3cm,淋水保湿。化学成份:叶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异牡荆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protorhapissapo-nin)。性味:味甘;
-
棕竹根
拼音名:ZōnɡZhú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竹的根。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1-4cm处连合,长20-30cm或更长,宽1.5-5cm,阔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阔,有不规则齿缺,边缘和脉上有褐色小锐齿,横脉多而明显。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小,花萼长1.5mm,裂片卵形;性味:味甘;
-
桄榔属
中文名桄榔属拼音名guanglangshu拉丁名Arenga中国植物志13(1):108描述ArengaLabill.桄榔属,棕榈科,11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澳大利亚,其中桄榔A.pinnate(Wurmb.)Merr.和A.engleriBecc2种,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亦产之。雌花近球形,萼扩大,退化雄蕊多数或缺;属下物种桄榔、砂糖椰子、山棕、双籽棕、小花桄榔
-
省藤属
中文名省藤属拼音名shengtengshu拉丁名Calamus中国植物志13(1):60描述CalamusL.省藤属,棕榈科,约375种,广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约20余种,主产南部至西南部,其中省藤C.platyacanthoidesMerr.和白藤C.tetradactylusHance最常见,大部种类的茎劈开后供编织藤器用。萼杯状,3齿裂;退化雄蕊在雌花中成一杯状体;
-
鱼尾葵属
中文名鱼尾葵属拼音名yuweikuishu拉丁名Caryota中国植物志13(1):114描述CaryotaL.鱼尾葵属,棕榈科,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至澳大利亚热带地区,我国有鱼尾葵C.ochlandraHance,短穗鱼尾葵C.mitisLour.,C.urensL.和C.monostachyaBecc.4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常栽培以供观赏,髓心捣烂,可提取淀粉,名为桄榔粉。
-
琼棕属
中文名琼棕属拼音名qiongzongshu拉丁名Chuniophoenix中国植物志13(1):37描述ChuniophoenixBurret琼棕属,棕榈科,2种,分布于越南北部和我国,其中琼棕C.hainanensisBurret产于我国海南。佛焰花序为圆锥花序式,总轴和分枝有狭鞘状的佛焰苞;雄蕊6,基部合生;浆果状核果,球形,有种子1颗。属下物种矮琼棕、琼棕
-
椰子属
中文名椰子属拼音名yezishu拉丁名Cocos中国植物志13(1):142描述CocosL.椰子属,棕榈科,只有椰子C.nuciferaL.1种,广布于热带海岸,我国海南、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台湾亦有栽培。果大,有种子1,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即椰壳)极硬,有3个基生孔迹。种皮薄,衬贴着白色的胚乳(即椰肉),胚乳内有一大空腔贮藏着水液。
-
椰子水
概述:椰子汁为棕榈科植物椰树的果实椰果的抽取汁液。椰汁还有强心、利尿、驱虫、止呕止泻的功效。椰子水的食疗功效:椰子味甘、性温、无毒,入胃、脾、大肠经;具有止消渴,益发令黑(需涂头)、补益脾胃、生津利水、杀虫消疳之功效;可用于治吐血水肿、去风热、暑热烦渴、吐泻伤津、浮肿尿少、小儿疳积、绦虫等症。
-
红枣樱桃西米羹
概述:红枣樱桃西米羹以大西米、红枣、冰糖、樱桃为主要原料,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功效,常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辅助药膳。原料:大西米80克,红枣(去核)50克,冰糖150克,水1000毫升,鲜樱桃50克(或樱桃蜜饯20克)。西米,又称西国米、莎木面、莎面、沙孤米,为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的木髓部提出的淀粉。
-
棕榈叶
《*辞典》:棕榈叶: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拼音名:ZōnɡLǘY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附方: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
-
董棕粉
拼音名:DǒnɡZōnɡFěn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短穗鱼尾葵的髓部加工后的淀粉。叶为二回现状全裂,长3-4m,下部羽片小于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缘笔直,内缘1/2以上孤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淡绿色,幼叶较薄,老叶近革质;花单性,雌雄同株;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健脾;
-
桄榔面
《*辞典》:桄榔面: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uānɡL nɡMi n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树干髓部的淀粉。将树干割断,去皮,取髓部晒干,磨粉。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作饼炙食,补益虚羸乏损、腰脚无力。
-
桄榔子
《*辞典》:桄榔子: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GuānɡL nɡZǐ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肉穗花序腋生,花梗粗壮下弯,分枝极多,长达1米左右,花单性,雌雄同株,但生于不同的肉穗花序上;生境分布: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山林中。②《本草汇言》:破宿食、积血。磨汁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瘕诸疼,及心胃寒疼。
-
龙棕
拼音名:LónɡZō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龙棕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nanaBecc.采收和储藏: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段,晒干。雌花淡绿色,球状卵形,花瓣稍长于萼片,心皮3,被银色毛,胚珠3颗,但只1颗发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700m的常绿阔叶林、松栎林、次生灌木丛中。
-
蒲葵
《全国中草药汇编》:蒲葵:拼音名:P Ku 别名:扇叶葵、葵扇叶来源:棕榈科蒲葵属植物蒲葵LivistonachinensisR.Brown,以种子及根入药。秋冬果熟时采收种子(葵树子)晒干;根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性味:甘、涩,平。功能主治:种子:抗癌。用于食道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白血病。制成注射剂治疗各种疼痛。
-
蒲葵根
出处:蒲葵之名始见于《南方草木状》。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于庭园或宅旁,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4.病虫害防治:绿刺蛾和灯蛾,为害叶芽和嫩叶,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
椰浆
椰浆的营养价值1.补充营养:椰子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钾、镁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椰浆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次约150毫升体内热盛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支气管哮喘、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胰腺炎,糖尿病等患者忌食。有生津、利水等功能;
-
椰蓉
椰蓉椰子是棕榈科植物椰树的果实,是典型的热带水果,我国的海南富产椰子。椰蓉的营养价值1.补充营养:椰子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钾、镁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补益脾胃、杀虫消疳之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吐泻伤津,浮肿尿少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