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坏死型:亦称骨疡型。现在多数人接受的学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内或形成肉芽肿,同时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20~有胆脂瘤者,必须彻底清除病变以预防发生颅内外并发症。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1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3号)印发。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3.术中用药:必要时糖皮质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药物冲洗术腔。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2)鼓膜内陷,伴中耳胆脂瘤。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含一期听骨链重建。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面神经功能测定(对于术前面瘫患者建议完善面肌电图检查),颅脑MRI(MRA及MRV),ABO血型等。3.术中用药:必要时糖皮质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药物冲洗术腔。docx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表单.
-
鳝血法
鳝血法是用鳝鱼血涂敷患部或滴入耳、鼻内,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局部涂敷法主要用于口眼喁斜(面神经麻痹),癣、瘘等病证也可参照应用。滴耳、鼻法可用于治疗耳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衄等。上药拌匀成膏状,涂敷患侧地仓、颊车、下关、颧髎、大迎、巨髂等穴,也可涂患侧全面,每日1次,连用5~
-
中耳炎的眼部表现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耳鼻咽喉科门诊诊疗工作常规
咽及鼻咽部疾病(1)咽部急性膜性或溃疡性病变,应作咽拭子涂片及培养检查白喉杆菌,检查螺旋体及梭形杆菌,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血常规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甚至活体组织检查,以与咽白喉、奋森咽峡炎、喉结核、血液病和梅毒的咽部病变以及恶性肿瘤等相鉴别。(5)咽部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神经纤维瘤等患者可作手术治疗。
-
传导性聋
概述:外耳或中耳病变引起的听力障碍称为传导性聋。慢性中耳炎可以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症状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痛甚至耳朵周围出现脓肿等。对先天性外耳道与中耳发育异常和各类中耳炎后遗症,在确定咽鼓管及耳蜗功能正常时,可做听力重建手术,如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镫骨切除术等。
-
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1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3号)印发。(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可行雾化吸入;
-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1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3号)印发。: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鼻内镜手术:1.鼻中隔矫正术;8.鼻息肉切除术。(5)鼻腔鼻窦CT。
-
喉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
基本信息:《喉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由卫生部于2009年9月1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3号)印发。: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声嘶或其他喉部不适。3.喉全切除术:不适合上述手术方式的喉癌患者;
-
老鸹头
概述:老鸹头为中药名,出自《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半夏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使用注意:反川乌、草乌、附子。化学成分:本品含左旋麻黄碱及胆碱,还含挥发油、β-氨基丁酸和α-氨基丁酸、3,4-二羟基苯甲醛、尿黑酸、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如加温破坏后,止吐作用仍在。
-
硼酸滴耳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规格:溶液:3%。
-
新可滴耳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
-
核桃仁冰片
处方: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将核桃仁捣烂(或蒸熟),用洁净纱布包好加压挤油约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不断搅和,使其溶解。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用法用量: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每日3次,连用5~
-
黄连冰片
处方:黄连10克,冰片1克。功能主治: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重复验证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用药5天无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获良效。用法用量: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摘录:《外治方》
-
绿脓杆菌性外耳道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
-
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脓液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或乳突尖部骨皮质,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症状体征:病人除中耳炎表现外,有耳痛、高热和全身不适等,儿童症状尤为明显。脓肿穿破骨膜和皮肤,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应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
颅内并发症-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疾病病因:中耳乳突的化脓性病变,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侵入乙状窦周围,形成乙状窦周围炎和乙状窦周围脓肿,此时窦壁亦受累,出现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并发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岩椎炎,因炎症侵犯岩上窦而由此蔓延至乙状窦者,或中耳炎症破坏鼓室下壁,颈内静脉受累后感染由此逆行而上,向乙状窦扩散者均少见。
-
枯矾
处方:枯矾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疗程较短,未愈者,也有好转。用法用量: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后,再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3次。摘录:《外治方》
-
耳源性面神经瘫痪
耳源性面神经瘫痪是指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面神经某段所致的单侧面部表情肌麻痹。2.患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同侧听力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眼干等症状。2.慢性炎症或急性炎症晚期,因骨质破坏所致者,在乳突手术基础上,行面神经减压术或神经移植术。辅助检查耳液性面瘫诊断一般容易。
-
耳源性硬脑膜外脓肿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颅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中耳脓液向颅内扩展,积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外脓肿。治疗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及早行乳突手术。诊断依据1.本病常无典型症状,多在乳突术中发现鼓室、鼓窦、天盖骨质缺损。根据脓肿大小部位和范围,可有肢体偏瘫、感觉性失语、岩尖综合症,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
-
三步跳
概述:三步跳为中药名,出自《湖南野生植物》,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半夏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使用注意:反川乌、草乌、附子。化学成分:本品含左旋麻黄碱及胆碱,还含挥发油、β-氨基丁酸和α-氨基丁酸、3,4-二羟基苯甲醛、尿黑酸、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如加温破坏后,止吐作用仍在。
-
耳源性面瘫
概述:耳源性面瘫(otogenicfacialparlysis)多由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症侵袭引起面神经水肿,或胆脂瘤型中耳炎胆脂瘤破坏面神经骨管,直接压迫、损伤面神经所致。其他,乳突手术损伤、中耳结核、中耳肿瘤亦可发生面瘫。耳源性面瘫多为单侧性、周围性。X线乳突摄片可见乳突骨质破坏。
-
氯霉素耳栓
鉴别:(1)取本品1粒,加稀乙醇2ml,加热使溶解,加氯化钙溶液(1→100)3ml与锌粉50mg,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倾取上清液,加苯甲酰氯约0.1ml,立即强力振摇1分钟,加三氯化铁试液0.5ml与氯仿2ml,振摇,水层显紫红色。用于急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根治术后流脓者,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外耳道炎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