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颌下腺炎
因导管的阻塞和狭窄而导致颌下腺逆行性炎症,称为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目前有较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3.颌下腺疼痛、压痛,导管口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排出。3.慢性病例应采用病因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2.对慢性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
急性颌下腺炎
概述:颌下腺炎主要由导管狭窄或堵塞所致,主要引起堵塞的原因为颌下腺导管结石,所以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急性颌下腺炎为一般急性炎症之症状,患者口底肿胀疼痛,颌下三角处红肿。全身症状为发烧,呼吸及脉搏加快,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触诊患者颌下腺导管处有时可及硬的结石,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阳性结石。
-
颌下腺手术
3、剥离腺体用血管钳或手指自深筋膜深面由下而上钝性分离,暴露颌下腺浅面(图2)随后分离颌下腺和二腹肌前后腹连接处。须双重结扎、切断(图3,6),4、摘除腺体钝性分离腺体的深面及下颌骨内侧部分(图4,5),随之将颌下神经节进入腺体的神经纤维剪断。术中不能完全消除死腔,因之术后须加压包扎。
-
纵隔引流术
Wheatley1990年介绍下行性坏疽性纵隔炎,多来自口咽部(包括牙源性感染、扁桃体周围炎或咽壁后脓肿、脓性颌下腺炎等)感染,亦可由咽部创伤继发性感染而成纵隔脓肿。感染穿过颈部筋膜间隙(表浅筋膜、脏层筋膜与椎前筋膜间隙)向下延伸形成纵隔炎,也可穿入心包形成脓性心包炎,穿入胸膜腔形成腐败性脓胸。
-
纵隔引流法
Wheatley1990年介绍下行性坏疽性纵隔炎,多来自口咽部(包括牙源性感染、扁桃体周围炎或咽壁后脓肿、脓性颌下腺炎等)感染,亦可由咽部创伤继发性感染而成纵隔脓肿。感染穿过颈部筋膜间隙(表浅筋膜、脏层筋膜与椎前筋膜间隙)向下延伸形成纵隔炎,也可穿入心包形成脓性心包炎,穿入胸膜腔形成腐败性脓胸。
-
颌下间隙感染
穿刺易抽出脓液。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
-
舌下间隙感染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凳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也表现有凳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凳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腺导管口红肿,压迫凳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对已溃破者,沿溃破口稍子扩大置入引流条即可(图1)。脓肿形成后在口底可扪及波动;
-
涎石病和下颌下腺炎
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制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能扪及、相当于下颌第二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可采用口内导管切开取石术。位于下颌下腺内或下颌下腺导管后部、部的涎石,下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可采用下颌下腺切除术。
-
普济消毒饮子
别名: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七)。治风热疫毒上攻,致患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有力。现用于急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部蜂窝组织炎等。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使郁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