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问题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二是心理的个体发展
-
无意识心理学
他检验所有这些假说,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无意识心理为主的科学心理学。1896年,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缠身,也非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状。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
-
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至死亡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个体发展包含两种相反的心理变化过程:前进上升的变化和衰退下降的变化。关于心理的个体发展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学》成为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开端。
-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
紫格尼克效应
从这一阶段起就比较明显地看到社会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个人的需要必须与同辈伙伴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总而言之,为了使“紫格尼克效应”能对我们的角色扮演,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要自觉地对“心理张力”予以恰当的调节,既要避免“懒惰病”,又要克服“至善论”。
-
婴儿发展量表
名称:婴儿发展量表概述:儿童的智力发展要到5岁以后才有预测性,所以在此以前的年龄阶段一般都用发展量表来评估儿童目前的智力功能。方法:1.准备阶段:测查前,应向婴幼儿的监护人详细介绍测验的意义、方法和程序,争取监护人最大程度的配合,同时应根据婴幼儿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吸引受试者对测验的注意力。
-
心理生长曲线
心理生长曲线是描绘个体或团体在一段时间内心理发展状况的曲线。一般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心理方面的某种发展成就为纵坐标。将不同时间心理发展情况的点用线连起来,即成为心理生长曲线。
-
GB/T 29433-20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ICS13.100C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9433-201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Guidelinesformentalhealtheducationinschool《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6.4.5择业与就业心理教育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
-
社会隔离
社会隔离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孤立或被隔离状态。许多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或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被隔离或孤立状态被隔离的幼猴,其未来的行为产生了象胆怯、反抗、脱离群体交往等极其异常的表现。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孤僻性格的儿童,往往会导致心理发展的迟缓和社会适应的不良。
-
心理缺陷
心理缺陷,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在现实生活和心理卫生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3、偏执性格。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
-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样人格,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分裂样人格患者持续观察15—20年后,极少有变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样人格的血清中也并无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
羞愧感
当人意识到自己或自己所属群体违反道德行为准则或团体行为规范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的心理。其表现包括羞耻、惭愧、懊悔、羞怯等情绪反应。两种情况比较起来,后者具有较多的表面性。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很小的儿童就有害羞的表现,这虽然还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羞愧感,但却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青年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人的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如何促进青年心理进一步发展。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青年心理学主要研究:(1)青年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各种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4)青年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规律;(5)青年与青年、青年与成人、青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如认识、情感、意志以及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它是心理学其它分支学科的一般知识基础,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的正常的精神活动与周围客观世界有一致性,正常精神活动自身具有协调性,另一个特点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
学习的准备
学习的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它由多种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组成,包括个体的成熟、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学习动机等。横的方面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上述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
学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元认知过程则是指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策略知识)来管理和控制认知活动的过程,它包含监视和调节的过程。横的方面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上述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
元认知
元认知指对个人认知活动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对自己认知作业中某些方面的自觉体验,如“知的感觉”和“不知的感觉”等体验。③元认知技能。元认知作用体现为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它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
心理学经验主义
①心理学经验主义指以经验说明心理现象形成的观点。②心理学经验主义指以儿童早期的经验说明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且影响感官、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发展。它强调以经验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来研究心理现象,而否定或忽视根本理论建设与假设的重要性。
-
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规律的科学。⑤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如美国除上述心理学分支学科外,还有妇女心理学、邻里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宗教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公共服务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学史、哲学心理学、评价和测量、职业咨询心理学等。
-
心理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
-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包括:1投射:把自己难以接受的冲动或情感归于他人。而投射认同具有无意识沟通的作用,对象可能会被诱发产生投射者幻想的情感或行为。4置换:把一种情境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来表现。理智化是隔离的一种。7反向形成:把感到有危险的愿望或冲动转化成相反的表现。12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
性取向障碍
概述:生物的两性活动在最原始时期主要与繁殖相联系,后来即扩大到性的满足,并在解剖、内分泌、心理和其他方面形成完全不同的性别个体。2.女性同性恋:女性同性恋行为有相互手淫、口——外生殖器接触、爱扶、与摸扪乳房等,有时有施虐狂的表现。性取向障碍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伴发的类似性行为进行鉴别。
-
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
基本信息:《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国卫人口发〔2021〕2号)印发。3.关注个体差异及睡眠问题,采取适宜的照护方式。2.达到良好的精细动作发育水平。2.有初步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
-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人际智能:这类人对人的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较具敏感性,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内省智能可以划分两个长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自然探索智能: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
-
同情
同情(sympathy)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的积极支持。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同情现象出现得比较早。而另一种是伴随着冷静与理智的真正同情,有帮助的方法,行动上的反应,有贯彻的毅力,还有持久的耐性。而这样的同情才是别人真正所需要的。
-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指个体社会化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它又可分为学前和上学后两个阶段。学前以家庭群体为活动中心,主要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这个阶段个体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如性成熟、心理发展加速、世界观开始形成等,是个体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期,还有人把它称为"危险期"。这个阶段基本上与中等教育同步。
-
犯罪行为因素
犯罪行为因素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之一。如主体行为方式的缺陷、错误的活动内容、行为恶习,对不良模式的模仿等。它是主体原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又是对原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强化和发展,促进了犯罪心理的形成。
-
罪犯心理矛盾
罪犯心理矛盾指引起罪犯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一方面,他们的服刑改造是被强制的,其原有的犯罪的意识结构因受到严格的监管而引起欲求不满的挫折感。另一方面,由于刑罚的威慑力和劳改机关的教育感化,他们又不得不按监管改造的要求去做,以至半自愿地、自愿地去适应这种目标和要求。
-
罪犯心理转化规律
罪犯心理转化规律指罪犯在改造期间实现心理转化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罪犯原有的意识结构同改造目标、改造要求之间的矛盾是罪犯心理转化的基本矛盾,也是罪犯心理转化的根本动力。(2)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3)需要结构的改变和补偿规律;(4)罪犯群体和个体交互作用规律。
-
家庭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homesettingofemotionality)指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表现。家庭感情气氛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如果儿童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2)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异食癖、拔毛癖、口吃、睡眠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