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囊肿
2.非寄生虫性囊肿包括真性和假性囊肿(1)真性囊肿: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和淋巴管囊肿等,它与假性囊肿的区别在于囊内壁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其病理所见囊壁内衬鳞状上皮及附属器,为皮肤全层结构,可有神经组织及骨组织等,囊内可有白细胞、脂肪小体和胆固醇结晶。以前全脾切除术是脾囊肿治疗的惟一选择。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坏死型:亦称骨疡型。现在多数人接受的学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内或形成肉芽肿,同时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20~有胆脂瘤者,必须彻底清除病变以预防发生颅内外并发症。
-
十二指肠引流液显微镜检查
概述:将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标本采集后,立即吸取沉渣作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细胞、细菌、结晶和寄生虫卵等。试剂:(1)生理盐水。(3)革兰氏染色液。胆红素结晶与胆固醇结晶同时存在:见于胆管结石。附注:十二指肠引流液标本应立即涂片检查,否则其细胞成分可被胰酶消化而破坏。相关疾病:十二指肠炎
-
继发性内障
概述: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是指白内障经手术摘出后,或外伤性白内障皮质部分吸收后,在瞳孔区残留晶状体皮质或形成纤维机化膜的一种特殊状态。发病机制: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仅分布在晶状体前囊膜下至赤道及赤道弓部。前后囊之间有一分隔。(4)胆固醇结晶:继发性白内障常有胆固醇结晶沉着。
-
继发性白内障
概述: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是指白内障经手术摘出后,或外伤性白内障皮质部分吸收后,在瞳孔区残留晶状体皮质或形成纤维机化膜的一种特殊状态。发病机制: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仅分布在晶状体前囊膜下至赤道及赤道弓部。前后囊之间有一分隔。(4)胆固醇结晶:继发性白内障常有胆固醇结晶沉着。
-
后发性白内障
概述: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是指白内障经手术摘出后,或外伤性白内障皮质部分吸收后,在瞳孔区残留晶状体皮质或形成纤维机化膜的一种特殊状态。发病机制: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仅分布在晶状体前囊膜下至赤道及赤道弓部。前后囊之间有一分隔。(4)胆固醇结晶:继发性白内障常有胆固醇结晶沉着。
-
胆固醇性肺炎
概述:胆固醇肺炎是胆固醇长期沉积在肺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李氏的病例中可见肺泡壁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重折光的脂质,其肺泡腔却不一定有,也支持胆固醇系由该上皮产生的见解。咳嗽、咳痰24例,胸痛23例,痰中带血17例,发热8例,呼吸困难3例,进行性消瘦1例。鉴别诊断:胆固醇肺炎须与肺纤维化和支气管肺癌相鉴别。
-
胆固醇肺炎
概述:胆固醇肺炎是胆固醇长期沉积在肺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李氏的病例中可见肺泡壁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重折光的脂质,其肺泡腔却不一定有,也支持胆固醇系由该上皮产生的见解。咳嗽、咳痰24例,胸痛23例,痰中带血17例,发热8例,呼吸困难3例,进行性消瘦1例。鉴别诊断:胆固醇肺炎须与肺纤维化和支气管肺癌相鉴别。
-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般在结核性积液中ADA活性升高且幅度最大,癌性次之,漏出液最低。2.白细胞分类:穿棘认应在抽出后立即离心沉淀,用沉淀物涂片经瑞氏染色进行分类。近来人有人提出用浆膜腔积液检测鳞状细胞癌抗原组织多肽抗原、CA19-9及CA72-4,分别对扁平上皮细胞癌、原发性肺癌、胰腺癌及结肠癌的有诊断参考价值。
-
动脉粥样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本病的易患因素,而作为本病易患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有遗传的影响。MCP-1释放,单核细胞(MC)迁入内膜,OX-LDL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泡沫细胞形成(EC:内皮细胞,SMC:平滑肌细胞)(仿Schwartz)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即形成脂纹,内皮隆起及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