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rkitt淋巴瘤
但EB病毒常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而少有发生本型淋巴瘤,因此本病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存在。免疫组化染色表明,瘤细胞相当于不成熟的B细胞,个别病例属前B细胞表型,瘤细胞表达全B抗原CD20、CDl9及单克隆性SIg,常为λ轻链,重链可为μ、γ或α,也可表达CALLA,部分病例还表达TdT抗原。
-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恶性淋巴瘤的分型: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淋巴结内,称为结内型,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软组织或骨组织,则称结外型。而颈部则以结内型最常见。HL包括多个亚型,它们的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淋巴细胞优势型最好,其后依次为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衰竭型。
-
伯基特淋巴瘤临床路径(2016年版)
基本信息:《伯基特淋巴瘤临床路径(2016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印发。同时,对此前印发的有关临床路径进行了整理。必要时行MRI检查。经济条件许可建议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c.MTX停药后12h开始亚叶酸钙解救;
-
治疗有效的Burkitt淋巴瘤临床路径(2016年版)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输血前检查;4.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化疗知情同意书、骨穿同意书、腰穿及鞘内注射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静脉插管知情同意书。4.造血生长因子: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1·d-1。
-
初治Burkitt淋巴瘤临床路径(2016年版)
(2)肝肾功能、LDH、电解质、凝血功能、病毒学(HBV,HCV,EBV,HIV)血型、输血前检查;(4)荧光原位杂交(如EBER、BCL-2、BCL-6)3.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病重或病危通知书、骨穿同意书、腰穿及鞘内注射同意书、化疗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静脉插管同意书(有条件时)。
-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virus,HSV)Herpes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蛇样爬行,疱疹病毒是指带状疱疹病毒。Burkitt淋巴瘤是人体B淋巴细胞瘤,儿童期发病,在中非和新西兰等地方流行,就全世界而言,则是散在性流行。地方性流行的淋巴瘤细胞都带有EB病毒DNA,可是绝大多数散在性流行的淋巴瘤细胞中却未找到EB病毒DNA。
-
染色体易位
平衡易位一般不产生表型效应,但会产生染色体不平衡的子代。罗伯逊易位是在两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发生的。最明显的例子是人的Burkitt淋巴瘤细胞里的染色体组型出现8号染色体长臂(8q24)处断裂后生成的断片,与2号染色体短臂断裂点(2p13)或22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22q11)或14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14q32)产生的断片相互易位。
-
淋巴瘤
病因病理病机:病因及发病机理人类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发生于非洲以外地区的同类型淋巴瘤则未发现与EB病毒有关。1980年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瘤细胞株中分离出一种独特逆转录病毒(C型RNA病毒)命名为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与1976年日本所发现的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种病毒。
-
免疫增殖病
定义:免疫增殖病(immunoproliferativedisease)是指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增生(包括良性或恶性)所致的一组疾病。按照异常增加的免疫球蛋白的性质,可将丙种球蛋白病分为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本章偏重于后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性病学)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因学:本症由E-B病毒所致,其形态很似疱疹病毒,最初发现于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瘤细胞或末梢血淋巴样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大约50%病例有中度脾肿大。80%,甚至高达90%,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以上)它大于淋巴细胞,而颇似单核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异常幼淋巴细胞。
-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