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身体两侧对称,具有异型体节(如头、胸、腹)和分节的附肢,体表有几丁质、石灰质构成的外骨骼,体腔不发达,肌肉分离为肌束,循环系为开管型,已知约有92.3万种,为动物界中第一大门。例如蜈蚣、全蝎等。
-
单肢动物
另外在胚发生初期的形式也见有差异。根据这些加上附肢的运动机能,特别是大颚的动作方式以及肌肉系统等内部形态的差异,而否定了过去将这几类动物合在一起的大颚类,主张节肢动物有三个起源,应分为螯肢动物(Chelicerata)、甲壳动物(Crustacea)及单肢动物三门。
-
兴奋性接头电位
节肢动物运动神经和肌肉接头所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相当于脊椎动物的终板电位(EPP)。在节肢动物中,除兴奋性接头电位之外,还有来自抑制神经的,抑制性接头电位。在多数情况下,一条运动神经在肌纤维全长的许多地方形成接头,由于兴奋性接头的去极化电位而使肌肉收缩。通常,在节肢动物肌肉中不产生动作电位。
-
蜕皮
(3)形成由几丁质和蛋白质构成的新角质的主要部分,同时由于蜕皮腺的作用形成保护层,另一方面,旧角质在真皮细胞分泌的蜕皮液的作用下,从下面被消化(digestion),仅残留少许的上角质层,其线状薄皮部的蜕皮线(ecdysialline)裂开,虫体便从此处脱出,于是蜕皮完成。
-
ASFV
病毒感染宿主猪49h内扩散至扁桃体,然后蔓延至下颌淋巴结,进而扩散至全身,使猪发生病毒血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原归于虹彩病毒科,现为一个独立的病毒科,它引起最严重的病毒病,威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养猪业,它是节肢动物病毒中唯一一个已知的DNA病毒,通过Ornithodoros属的软蜱传播扩散。
-
虫媒病
虫媒病(arbo-disease)是指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和(或)繁殖后再由该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
正布尼亚病毒属
SmRNA编码N蛋白和NSS蛋白,这两个蛋白的编码阅读框重叠。L蛋白由LmRNA翻译。大多数布尼亚病毒通过蚊子传播,部分通过蜱传播,其它节肢动物如库蠓属的蠓或白蛉偶然也能传播一些布尼亚病毒。在抗原相同的病毒成员中可发生基因重配。
-
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感染宿主猪49h内扩散至扁桃体,然后蔓延至下颌淋巴结,进而扩散至全身,使猪发生病毒血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原归于虹彩病毒科,现为一个独立的病毒科,它引起最严重的病毒病,威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养猪业,它是节肢动物病毒中唯一一个已知的DNA病毒,通过Ornithodoros属的软蜱传播扩散。
-
成像眼
成像眼指把被视物体的影象可以在感光细胞上成像的眼。窝眼的焦点深度深,成像暗。在窝眼的瞳孔上附加透镜使成像效率提高,有定焦点形单一透镜眼的单眼(节肢动物、腹足类等)和多透镜眼的复眼(节肢动物等)。作为成像眼的最进化的是在脊椎动物和头足类中所见到的透镜焦距可变的、入射光量可以调节的相机眼。
-
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是温度刺激的感受器,是温度觉的媒介者。前者形大,呈树枝状分布的游离神经末梢,位于皮肤的较深部(300余微米),后者呈小柱形结构,位于皮肤浅层。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
-
单眼
单眼也称小眼。这些单眼从表面向内方由透镜状的几丁质角膜(角膜晶体)、角膜细胞层及若干个视觉细胞包围着视杆集合成小网膜而构成。由视觉细胞的轴突在单眼内次级神经元与突触结合,次级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达到脑的单眼叶(ocellarlobe)。背单眼看物体形态的能力低,不如说是对明暗反应影响中枢兴奋状态的一种激发器官。
-
综合亚纲
综合亚纲Symphyla系节肢动物门大颚亚门的一纲。因兼具唇足亚纲、倍足亚纲和昆虫纲等的特征而得此名。形略似蜈蚣,由头部及与其相连的几乎同样的15个体节构成。具1对多分枝状的气管,其气门位于头部的下面,近触角的基部。生殖孔不成对,仅1个,位于躯干部第三体节的腹面,第四步足的前方。
-
纵连
是连系机体前后方向并列神经节的神经纤维,是横连合的反义词。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中,表现为每个体节各1对腹神经节的前后连系(腹神经索)。另外如软体动物的脑足纵连合(cerebropedalconnective)。脑内脏纵连合(cerebrovisceralconnective)和侧足纵连合(pleuropedalconnective)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
长节
长节是节肢动物关节肢的第四肢节。在昆虫中把相当于这种肢节的称为腿节。
-
同源器官转化
同源器官转化是由W.Bateson(1894)提出的术语。指某一环节或其体段的附属构造,表现出其他环节或其他体段的附属构造的性状。这主要是见于节肢动物附肢上形成的畸形,典型的现象是原附属构造被其他环节的附属构造代换的所谓代换性器官转化(德Ersatzbom-osis)。此外尚有螳螂的触角被切断后能再生出足来;
-
腿节
腿节是昆虫足的第3节,是最大最长的肢节,因跳跃、步行而具有强大的肌肉。一般相当于节肢动物节肢的股肢节。
-
蜕皮壳
蜕皮壳即节肢动物的蜕壳。因为表皮的内层已被消化重吸收,所以一般仅由外表皮所成。壳很薄,壳上附有前肠、后肠,昆虫还附有气管。
-
形态视觉
形态视觉formvision不仅能够区别刺激光的强度和照射方向,而且对于外界物体的空间排列,即将物体的形态通过视网膜而成像,进行直接的辨认,这种视觉叫做形态视觉。鸟类和昼行性哺乳动物的形态视觉都很发达,相反的而夜行性哺乳动物(刺猬和鼬鼠等)则仅具有很弱的形态识别能力。
-
胃肓囊
钵水母类的胃通过隔壁分成中央胃腔和盲囊状的放射腔。(4)斧足类的一种凿船贝(Teredonavallis)的胃,除有1个背盲囊(dorsalcaecum)和一个侧盲囊(lateralcae-cum)外,还从胃的后端向后生出的与胃同样大小的胃盲囊,称为第二胃(secondstomach),从其腹缘伸出的盲道突出于内腔,其背缘向左右分开,向下呈螺旋状卷曲。
-
小孔
具单沟型沟系的海绵,由进水小孔流入的水经胃腔从上端的出水孔排出,因此自进水小孔贯通体壁到达胃腔的管有两个孔:体表的孔(即入口)和胃腔壁的孔(即出口)。钙质海绵纲单沟型的皮孔称为孔(pore),双沟型和复沟型的皮孔称为小孔ostium,以示区别。此外,位于节肢动物心脏侧面的孔——心门——亦称ostium。
-
小颚
小颚,下颚maxilla系节肢动物的口肢中位于大颚之后的附肢。为口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纲之下颚有1对位于上颚之后侧方;咀嚼式的种类,其下颚由与头部本体构成关节的轴节[(ca-rdo,德Angeiglied)有时轴节还可分为亚轴节(su-bcardo)和前轴节(alacardo)]和构成主体的茎节(stipes,德stammglied)及下颚须构成。
-
滞育
滞育的定义:滞育(diapause)是指病媒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的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影响滞育的因素:滞育是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通常把引起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在玉米螟为13小时30分钟。
-
寒武纪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生物群以具有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其中三叶虫(Trilobita)约占75%,其他是节肢动物门的介形类(Ostracoda)、肢口类(Merostomata),腕足动物门的乳孔贝类(Acrotretida),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类(Crinoza)等。沉积物中有许多孔穴痕迹,表明海洋环节动物可能已很丰富。
-
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vector)又称媒介生物,是指能通过生物和(或)机械方式将病原生物从传染源或环境向人类传播的生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中的蚊、蝇、蜚蠊、蚤、白蛉、虱、蠓、蚋、蜱、螨和啮齿动物的鼠类等。
-
披膜病毒
披膜病毒是在病毒核壳外面披盖着一层保护其活性的蛋白包膜的一类病毒。35纳米的二十面体核壳,内含连续线型正链RNA。大多数能在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体内以及它们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黄病毒类可引起人黄热病、登革热病、绵羊跳跃病;风疹病毒可引起风疹。还有猪瘟病毒、牛腹泻——粘膜病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等。
-
虫咬皮炎
疾病别名丘疹性荨麻疹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虫咬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是指被昆虫、节肢动物叮咬,或因接触昆虫的毒毛而引起的皮肤炎性反应,多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预防与治疗: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换衣被。在暴露部位是否呈现表面有小脓疱的水肿性条状病损,或绿豆至黄豆大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和风团。
-
草蛛
拼音名:CǎoZhū别名:草蜘蛛、迷路漏斗网蛛来源:节肢动物门蛛形纲漏斗网蛛科迷路漏斗网蛛Agelenalabyrinhica(Clerck),以全体入药。生境分布:北部地区。功能主治:解毒。主治疔肿恶疮。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千脚虫
《中医大辞典》·千脚虫:千脚虫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1.治癥瘕,痞结。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破积解毒。主治腹中症积,化瘜肉,并治扁桃体炎。外治一切疮毒。
-
大鳃类
大颚类亦称大鳃类。系节肢动物的一个亚门,由甲壳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烛亚纲、综合亚纲和昆虫纲等6纲组成。从唇足亚纲至昆虫纲这5纲以陆生为主,具触角和气管,故称有触角类(触角类Ante-nnata)或有气管类(Tracheata)。
-
生物源性线虫
生物源性线虫(bio-nematodes)是指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节肢动物叮咬或经口感染人体的线虫。组织与血液寄生线虫(tissue-andblood-dwellingnematodes)多属此型。
-
花蜘蛛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蜘蛛:拼音名:HuāZhīZhū别名:蜘蛛、花结蛛、金蛛来源: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金蛛科金蛛CoganargiopeamoenaKoch,以全虫入药。生境分布:江苏。性味:微苦,微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截疟。主治蛇咬伤,温疟,疔毒疮肿等症。
-
单系统性
而W.Hennig(1950,1966)从以严密的单系统性为基础,并以此作为论理体系的探求系统分类分歧论的角度,下了如下定义:“在某一群的种来源于单一的基干种(stemspec-ies),且包括来源于该基干种的所有的种,此时该种群为单系统群(monophyleticgroup)”。另外关于性状(特别是形态)也借用单系统及多系统这一术语。
-
单元性
而W.Hennig(1950,1966)从以严密的单系统性为基础,并以此作为论理体系的探求系统分类分歧论的角度,下了如下定义:“在某一群的种来源于单一的基干种(stemspec-ies),且包括来源于该基干种的所有的种,此时该种群为单系统群(monophyleticgroup)”。另外关于性状(特别是形态)也借用单系统及多系统这一术语。
-
触手
大多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的感受器。栉水母的1对触手出自触手鞘。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和上足周围有许多丝状突起,分别称为外套触手(pallialtentacle)和上足触手(epipodialtentacle)。触手的伸缩和屈曲除由于肌肉(水螅型为表皮肌细胞)的作用外,海参和原环虫类还藉助于体液于其基部的垒内进出而伸缩。
-
肠体腔系
与肠体腔系相反,环节、软体、节肢动物是由一种端细胞的中胚层母细胞(中胚层端细胞mesotelo-blast)形成的中胚层带(中胚层条带)中次生的空腔成为成体体腔,属于端细胞系(teloblastseries,亦称裂体腔动物(Schizocoela)。属于肠体腔系的动物,卵裂呈辐射状,发生中不出现原肾管而直接生成肾管。
-
原肠体腔系
与肠体腔系相反,环节、软体、节肢动物是由一种端细胞的中胚层母细胞(中胚层端细胞mesotelo-blast)形成的中胚层带(中胚层条带)中次生的空腔成为成体体腔,属于端细胞系(teloblastseries,亦称裂体腔动物(Schizocoela)。属于肠体腔系的动物,卵裂呈辐射状,发生中不出现原肾管而直接生成肾管。
-
表裂囊胚
节肢动物一般为中黄卵,为部分卵裂的表层卵裂,表面的细胞与内部卵黄块之间开始没有界限,可是不久就出现了界限。形成了一层包围着卵黄块的细胞层,此时相当于囊胚期,而此型的囊胚称为表裂囊胚。因为缺少囊胚腔,所以也称为中实囊胚(blas-tula)。
-
倍足类
倍足类亦称马陆类。由于躯干部的背板与侧板融合形成大形环甲,故左右步足基部几乎接近于腹面正中线。头部有1对棒状触角。大颚、小颚在基部融合成特有的颚唇(gna-thochilarium),有1对由数个乃至数十个单眼集合而成的聚眼。每1体节还有两对神经节,表明在发生过程中2体节融合为一。但这只是通称,并非系统上的分类。
-
马陆类
倍足类亦称马陆类。由于躯干部的背板与侧板融合形成大形环甲,故左右步足基部几乎接近于腹面正中线。头部有1对棒状触角。大颚、小颚在基部融合成特有的颚唇(gna-thochilarium),有1对由数个乃至数十个单眼集合而成的聚眼。每1体节还有两对神经节,表明在发生过程中2体节融合为一。但这只是通称,并非系统上的分类。
-
螯肢
螯肢是属于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头部第一对附肢,相当于其他节肢动物的大颚,第二对是足须相当于小颚(第一小颚),但这些也有认为是相当于各种甲壳类的第二触角及大颚。螯肢由2—3节构成,多数成为适于捕捉的钳状构造,有的还在末端钩尖内面具毒腺开口。
-
心门
心门ostium系具开放式循环系动物的血液由围心窦流入心脏的入口。例如,节肢动物之心门位于心脏的侧壁上,左右成对,体节性排列,呈小的裂隙状,具2个心门瓣(ostialvalve)。
-
无变态
从成虫也进行脱皮和部分种类(如原尾目)随着成长而体节数目增加(称为增节变态ana-morphosis)等方面来看,表现与多足类及其他节肢动物在发生上具有极为相似的原始性质。无变态通常并不包括在不完全变态里,但根据成虫具有脱皮现象,所以与前变态合并,也可包括在古变态里。
-
下颚
小颚,下颚maxilla系节肢动物的口肢中位于大颚之后的附肢。为口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纲之下颚有1对位于上颚之后侧方;咀嚼式的种类,其下颚由与头部本体构成关节的轴节[(ca-rdo,德Angeiglied)有时轴节还可分为亚轴节(su-bcardo)和前轴节(alacardo)]和构成主体的茎节(stipes,德stammglied)及下颚须构成。
-
线形动物
线形动物Roundworms(1)广义的线形动物(Roundworms)亦称圆形动物,由线虫纲、线形纲和棘头纲3纲合并作为一门。神经系与扁形动物相似。均为雌雄异体,但也有营异型有性世代交替的种类。完全没有无性生殖。幼虫寄生在昆虫或海产甲壳类的体内,成熟后离开寄主,在淡水或海水中营自由生活。原体腔明显,埋于柔软的组织里。
-
下唇
下唇是节肢动物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1)在昆虫系存在于小颚的后方。是头部最后方的附属肢,原来曾是左右1对的,以后发展在中央线上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是由与头部直接关节的后颏(postmentum)。中唇舌(glossa)和下唇须。(2)甲壳类的下唇构成与上唇相对的前后壁,它只是头部腹面皮肤的突起,而不是头部附肢。
-
暂时热病毒属
除了这些蛋白,在BEFV感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还发现一个90kDa的非粒子糖蛋白(GNS),GNS蛋白有8个糖基化位点,它高度糖基化。除了α1基因外,其它基因都是从3’-UUGUUC序列起始(mRNA从5’cap-AACAGG起始),在聚腺苷位点GNAC(U6-7)终止。GNS蛋白与G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互相具同源性,并与其它弹状病毒G蛋白同源。
-
汉坦病毒属
,而5’末端的核苷酸序列为UAGUAGUA…不同汉坦病毒的病毒蛋白在大小、功能和序列上相似,但与其它属代表种的病毒蛋白没有明显的相似性,汉坦病毒缺少L-、M-或S-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汉坦病毒在培养脊椎动物细胞上不产生可检测的细胞病理学,不建立持续性感染,在感染啮齿动物中不产生病症。
-
内罗毕病毒属
通常,病毒L、M和S节段3’末端核苷酸序列为AGAGUUUCU…,本属病毒不同成员的结构蛋白在大小上相似,这主要是M节段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或结构糖蛋白。大多数内罗毕病毒以蜱蚊为媒介传播,CHFV、NSDV和SAKV血清组的成员以硬蜱为媒介传播,DGKV、HUGV和QYBV抗原组成员以隐喙蜱为媒介传播,一些内罗毕病毒也可在节肢动物中传播。
-
白蛉热病毒属
白蛉热病毒属成员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但与其它属成员没有抗原亲缘关系。本属病毒不同成员编码的蛋白在大小和功能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本属成员的病毒蛋白与其它属代表成员病毒蛋白没有明显的序列相似性。白蛉热病毒组主要从脊椎动物和白蛉中分离出,偶而也从蚊、蠓和其它节肢动物中分离到。
-
病媒传播疾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病媒传播疾病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从广义来讲,病媒传播的疾病通常还包括钉螺传播的血吸虫病,更加广义一些的是以啮齿动物为宿主的广义传播的疾病。这类传染病曾经是危害国人非常严重的一类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都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