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肿瘤
概述:脊髓肿瘤是脊髓和马尾神经受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与退变性脊椎病引起者鉴别。而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髓内肿瘤与正常脊髓界限不清,难以准确彻底切除,效果较差。可出现下肢驰缓瘫,肌萎缩,足下垂,腰骶皮节特别是鞍区可有感觉丧失,偶尔出现腰骶、臀、髋或足跟溃疡。
-
脊髓肿瘤(外科)
李有忠等报告17例脊髓髓内肿瘤,9例全部切除,其中室管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瘤1例。绝大多数发生在脊髓背侧,并可同时合并小脑部的血管性肿瘤。而室管膜母细胞瘤则分化不良,呈恶性浸润性生长,病程较短。其坏死液化部分的T1、T2加权象信号强度介于肿瘤实质部分与脑脊液之间,而继发脊髓空洞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
Roth氏综合征
病因病理病机:部分病人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原因如下:1.局限性:(1)椎管内或椎管旁:脊髓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梅毒;其中囊肿型与脊髓肿瘤很相似,而单纯局部粘连型呈节段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不明显,如炎症仅侵及几个脊神经根,则表现根痛,或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或无力。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概述:本病特点是脊髓前再细胞和锥体束同时受累,出现广泛的肌萎缩、肌束震颤,同时存在锥体束征。胃造口或食道造口有宜进食。病因学:由于病因不明确,病因学说较近多。脑干内运动神经核变性,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部分消失。5年内死亡,以延髓症状起病或为主者存活时间更短。颈椎病有感觉障碍,至少有主观麻木感或根性痛。
-
Naffziger氏综合征
病因病理病机:由于在前斜角肌和中、后斜角肌间经行的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两肌间受压引起。运动障碍出现较迟,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主见于手部小肌.(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udinalligment)临床表现出脊髓型颈椎病相似,以前多认为是颈椎病的一个类型,现明确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
原发性侧索硬化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原发性侧索硬化是一种以皮质脊髓束受累为主的,以痉挛性截瘫而感觉正常为主要表现的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有小便失禁。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
-
电击伤所致脊髓病
暂时性的症候,多于电击后立即出现,并在数天内恢复。脑脊液检查正常。电击伤所致脊髓病须注意与其他脊髓病变相鉴别,特别是在电击伤之前已可能存在的导致脊髓损害的疾病,如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压迫症等。早期救治电击伤患者,早期使用维生素B族及神经营养药,对改善受损神经元功能有一定作用。
-
脊髓动静脉畸形
9.鉴别诊断应与脊髓肿瘤、脊髓蛛网膜炎、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婴幼儿脊髓动脉正常变异等鉴别。(2)应用Magic或Tracker微导管送到畸形血管的边缘,避开主要功能动脉,注入蓝色组织胶或固体栓塞材料(真丝线段、冻干硬脑膜微粒、Ivalon微粒),将畸形血管团部分或全部栓塞。⑤引流静脉不在后方,有利于手术操作。
-
脊膜瘤
概述: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是一种良性脊髓肿瘤。显微镜下检查:脊膜瘤的组织结构和颅内脑膜瘤大致相同。脑脊液漏:多因硬脊膜和肌肉层缝合不严密引起,如有引流,应提前拔除引流管。用胸背筋膜予以修补硬膜。切除肿瘤的技术同前切除神经鞘瘤技术,在此水平处切断受累神经根很少引起功能障碍。
-
血栓烷素B2(TXB2)
别名:TXB2正常值:127±48Pg/L。化验结果意义:增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病变,肾移植排斥反应,急性心肌梗塞、肺梗塞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激素及激素代谢物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激素及激素代谢物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脊髓肿瘤
-
脑脊液透明度
概述: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膜有病理性改变时,脑脊液会因细菌或细胞的存在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浊,其混浊程度则因疾病的种类及轻重不同而异。操作方法:同理学检验法。(5)黄色凝块:脊髓肿瘤晚期。相关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痴呆
-
脑脊液钾
概述:人体钾主要分布细胞内,钾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保持细胞应激功能的重要电介质之一。化验结果临床意义:CSF中K含量升高见于新生儿产伤时、脑膜炎、癫痫、新生儿出血,降低见于低血钾时,心脏骤停后,有些脑和脊髓肿瘤患者。CSF从脑室到蛛网膜下腔的循环中,K浓度逐步下降。
-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
凝块或薄膜形成:无;白色:化脓性脑膜炎为米汤样,结核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为毛玻璃样外观。相对密度:增高: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寄生虫病、脊髓肿瘤等。化验取材:脑脊液化验方法:脑脊液检测化验类别一:脑脊液检测化验类别二:脑脊液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摄影
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摄影亦称核磁共振CT,是一种以核磁共振为信号源,采用计算机断层照相技术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图像的方法。其图像分辨率可达0.3mm,对软组织也有很高的分辨率。目前,核磁共振CT对脑和脊髓病变诊断最为有效,如小的脑和脑干梗塞灶、脑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等。
-
核磁共振CT
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摄影亦称核磁共振CT,是一种以核磁共振为信号源,采用计算机断层照相技术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图像的方法。其图像分辨率可达0.3mm,对软组织也有很高的分辨率。目前,核磁共振CT对脑和脊髓病变诊断最为有效,如小的脑和脑干梗塞灶、脑肿瘤的大小及侵犯范围、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等。
-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
操作名称: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适应证: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适用于脊髓血管病变,脊髓肿瘤。3.常用造影剂为尽量避免产生脊髓损害,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浓度不宜过高。4.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1.颈段①双侧椎动脉造影。③必要时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参见本节髂内动脉造影)。
-
脑脊液系统显像
操作名称:脑脊液系统显像适应证:脑脊液系统显像适用于:1.脊髓肿瘤、脊髓炎症、脊髓蛛网膜炎、椎骨转移瘤或骨肿瘤等疾病脊髓蛛网膜通畅程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脑萎缩的鉴别诊断,如Alzheimer病、老年性痴呆、代谢性病变、脑动脉硬化症等。注意事项:1.实施腰椎穿刺术和小脑延髓穿刺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名称: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适应证: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适用于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都考虑行放射治疗。如果是多发病灶或脊髓种植,全脑加全脊髓剂量DT30Gy左右后,全脑推量至DT50Gy,脊髓肿瘤区追加剂量至DT45~
-
脑脊液蛋白定量
概述:脑脊液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3)蛋白标准液:取已知浓度的蛋白标准液(总蛋白或白蛋白均可)用无菌的新鲜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0.40g/L之浓度的溶液,作为标准液。相关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蛛网膜炎、脑出血
-
Horner综合征
概述:Horner综合征又称Claude-Bernard-horner综合征,是由颈交感神经损害引起颈交感神经麻痹产生的症状群。2.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原发性或转移性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颈椎病,脊柱结核,脊髓炎或脊髓前角灰质炎,梅毒性脊髓病变。眼裂变小,为上睑轻度下垂和下睑轻度上升所致;病侧面部无汗。
-
单瘫
单纯前角的病变无感觉障碍,急性者为急性灰质炎,慢性者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较瘫痪更明显,并有肌束颤动。臂丛下干损害是南昌手的小肌肉瘫痪萎缩而腕及小指不能屈曲的尺侧感觉缺失,并可有霍纳综合征,可由肺尖肿瘤、锁骨骨折、颈肋、肱骨头骨折或脱位、手臂突然向上牵拉、肩关节过度伸展等引起。
-
椎弓结核
概述:椎弓结核系指病变限于椎弓根、椎板、棘突或横突,而不是继发于椎体结核扩展到椎弓根、横突或上下关节突的病变。治疗措施:1.无并发截瘫或窦道者可单用药物治愈,否则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鉴别诊断:1.转移癌年龄较大,多见于椎体,也可侵犯弓根,X线以溶骨破坏为主,前列腺癌、乳腺癌转移可为成骨改变。
-
脱髓鞘性脊髓炎
④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MRI发现脑内白质异常信号。症状体征:脱髓鞘性脊髓炎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内达到高峰。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能发现CNS其他部位病灶。药物治疗①皮质类固醇激素;②免疫球蛋白③抗生素;④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