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情肌
面肌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人类面肌较其他动物发达,这与人类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思维和语言活动有关,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
颌周峰窝织炎
概述:颌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周围筋膜间隙组织的急性炎症。在上下颌内周围分别有咀嚼肌及表情肌等。病因病理病机:颌周蜂窝织炎常见的感染来源有下列几种:1.牙源性感染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牙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如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等。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
-
咀嚼肌
咀嚼肌是上提下颌骨、使口闭合的一组头肌。咬肌位于下颌角的外面,起于颧弓下缘及内面,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由三叉神经支配,作用是上提下颌骨。颌面部肌肉可分为咀嚼肌及表情肌两类。咀嚼肌又分为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两组。作用:咬肌、颞肌、翼内肌为闭口肌,能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齿互相咬台;
-
异常吞咽及吐舌习惯
婴儿时期吮奶是新生儿口颌系统的主要活动,通过吮奶吸取身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充足的吮吸活动可以刺激口颌系统的发育。一些保留了婴儿型吞咽的患者,常可见上前牙前突,前牙开合,吞咽时舌刺入上下前牙之间,表情肌和唇肌活动明显。必要时可做腭刺、腭屏或腭网破除伸舌吞咽和吐舌习惯,同时训练正常的吞咽动作。
-
头颈肌
头颈肌是头部和颈部的骨骼肌。头肌可分成表情肌和咀嚼肌。主要有颅顶肌、眼 匝肌、口 匝肌、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等。颈肌可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指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颈中肌群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
面肌抽搐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名称:面肌抽搐微血管减压术分类:神经外科/颅神经疾病手术ICD编码:04.9901概述:面肌抽搐是一侧面神经兴奋性的功能失调综合征,少数病人可合并三叉神经痛或舌咽神经痛。3.硬脑膜切开:瓣状切开硬脑膜,基底连于乙状窦侧。面神经充分减压的标志是神经根呈游离状漂浮在脑桥的外侧小脑脑桥角池中。4.面肌轻瘫:占2%~
-
面肌抽搐茎乳孔热凝术
手术名称:面肌抽搐茎乳孔热凝术分类:神经外科/颅神经疾病手术ICD编码:04.202概述:经皮射频热凝神经破坏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新技术,Hori(1981)等将其用以治疗面肌抽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术后虽仍可产生一定程度的面肌瘫痪,但如控制得当,多不致产生永久性面瘫和其他并发症。3级,闭眼露缝;
-
嚼肌转移面瘫矫正术
手术名称:嚼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别名:咬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3.形成嚼肌瓣:在乙状切迹低点至下颌角方向上,顺嚼肌浅层肌纤维走行切开嚼肌到下颌升支骨面(图10.7.5.1-3),横行切断嚼肌起点,贴骨面向上分离至乙状切迹下缘,形成一个蒂在上的肌瓣(图10.7.5.1-4)。
-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切开引流术
手术名称: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切开引流术别名:incisionanddrainageofacutepyogenicosteomyelitisofthejaws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感染外科治疗ICD编码:76.0901概述: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切开引流术用于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但是下颌骨主要血供是下牙槽动脉,它也是颌内动脉的分支。
-
半面痉挛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口服安定、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物有缓解症状的作用。疾病描述半面痉挛又称面肌阵挛,为本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女性较多见。治疗方案1、因病不明,缺乏特效疗法,选用安定、颠茄、苯妥因钠、卡马西平和痛定宁等药物,配合针刺,理疗可望缓解轻度患者的症状。
-
颌周蜂窝织炎
概述:是指发生在颌骨周围筋膜间隙组织的急性炎症。(四)口底蜂窝织炎口底蜂窝织炎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而引起。当炎症波及口底各间隙时,双侧颌下及颏下区甚至上颈部广泛肿胀。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
-
毒蛇咬伤·风毒证
定义:毒蛇咬伤·风毒证(venomoussnakebitewithwind-toxinpattern)又称“毒蛇咬伤·神经毒证(venomoussnakebitewithneurotoxinpattern)”是指风毒入络,以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表情肌麻痹,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脉沉伏迟弱为常见症的毒蛇咬伤证候。
-
口腔
口腔oralcavity是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的,前方的开口叫口裂,由上下唇围成;口腔各壁口唇和颊互相连续,都是以肌肉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口腔粘膜构成的。口底是以舌骨上肌群(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为基础构成的。系带的两侧各有一粘膜隆起叫舌下肉阜,是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导管的开口处(图2-11)。
-
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永久性面神经麻痹,通常是由于颅内肿瘤压迫或神经受累,中耳、颞骨外伤和手术意外损伤面神经、或颌面部外伤、火器伤、腮腺的血管、淋巴管瘤、恶性肿瘤手术,不可避免地损伤或手术需要切除面神经及其分支,或由腐蚀性药物(常见有水剂、三氧化二砷)所致面神经损害等原因而引起的不可逆的面神经麻痹。面瘫无改善。
-
面神经麻痹
西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本病又称为面瘫。多表现为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针灸治疗:体针:取穴:取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阳白、四白等穴为主。
-
颞肌颞筋膜瓣转位面瘫矫正术
手术名称:颞肌颞筋膜瓣转位面瘫矫正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手术/口腔颌面部肌肉转位和游离移植手术ICD编码:83.7902概述:颞肌颞筋膜瓣转位面瘫矫正术用于面瘫的治疗。然后将颞肌连同骨膜一起自顶骨和颞鳞部翻起,下界到颧弓上缘,如此可保护位于骨膜浅面的颞深神经和血管不受损伤(图10.7.5.2-5)。
-
嚼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
手术名称:嚼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别名:咬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3.形成嚼肌瓣:在乙状切迹低点至下颌角方向上,顺嚼肌浅层肌纤维走行切开嚼肌到下颌升支骨面(图10.7.5.1-3),横行切断嚼肌起点,贴骨面向上分离至乙状切迹下缘,形成一个蒂在上的肌瓣(图10.7.5.1-4)。
-
咬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
手术名称:嚼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别名:咬肌瓣转位面瘫矫正术;3.形成嚼肌瓣:在乙状切迹低点至下颌角方向上,顺嚼肌浅层肌纤维走行切开嚼肌到下颌升支骨面(图10.7.5.1-3),横行切断嚼肌起点,贴骨面向上分离至乙状切迹下缘,形成一个蒂在上的肌瓣(图10.7.5.1-4)。
-
鼻唇沟皮瓣修复口底或部分舌腹缺损
禁忌症:肿瘤侵犯邻近颊组织,或局部瘢痕组织明显者。术前准备:面颈部备皮,上唇病例需剪除鼻毛,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素合剂滴鼻3/d。麻醉和体位:口腔插管全麻,或2%普鲁卡因神经干阻滞麻醉。4.为了一次修复缺损,根据隧道的深度,可切除鼻唇沟皮瓣基部的一段皮肤,直至真皮层为止,保留其真皮下血管网,形成一段皮下蒂。
-
鼻唇沟瓣修复口底或部分舌腹缺损
禁忌症:肿瘤侵犯邻近颊组织,或局部瘢痕组织明显者。术前准备:面颈部备皮,上唇病例需剪除鼻毛,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素合剂滴鼻3/d。麻醉和体位:口腔插管全麻,或2%普鲁卡因神经干阻滞麻醉。4.为了一次修复缺损,根据隧道的深度,可切除鼻唇沟皮瓣基部的一段皮肤,直至真皮层为止,保留其真皮下血管网,形成一段皮下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