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虫
概述:全虫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蜀重广英公本草》记载的全蝎的别名。1.治惊风,癫痫,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破伤风,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淋巴结结核。化学成分:本品含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花生酸、正十七碳酸和多种氨基酸、卵磷脂及胆甾醇等。
-
全虫方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虫(打)2钱,皂刺4钱,猪牙皂角2钱,刺蒺藜5钱-1两,炒槐花5钱-1两,威灵仙4钱-1两,苦参2钱,白鲜皮5钱,黄柏5钱。加减:如限局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不应,可加乌梢蛇;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
-
葛上亭长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上亭长:拼音名:GěSh nɡT nɡZhǎnɡ别名:毛角豆芫菁来源: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毛角豆芫菁EpicautahirticornisHaag-Rutenberg,以全虫入药。升华物加硫酸(相对密度1.77)1滴,微热溶解,继续小火加热到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性味:味辛;
-
地胆
芫青科昆虫地胆的干燥全虫·《中医大辞典》·地胆:地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外治恶疮、鼻瘜肉。有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玫毒;症瘕痞块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或酒煮涂搽。注意:内服宜慎,体虚者及孕妇禁服。2.《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
-
祛风牵正汤
《常见病辨证治疗》:方名:祛风牵正汤组成:当归9g,川芎9g,赤芍15g,羌活9g,荆芥9g,白附子12g,全虫9g,僵蚕9g,白芷9g,薄荷9g,菊花9g,甘草6g。主治:面神经麻痹发病初起。白附子、荆芥,性味辛散,善治头面之风;薄荷、菊花轻而走上,疏风清热;甘草益气清热,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之功效。
-
清热祛风汤
《常见病辨证治疗》:方名:清热祛风汤组成:知母12g,生石膏60g,葛根15g,白芷9g,细辛5g,菊花12g,川芎12g,枳实12g,全虫9g,地龙15g,甘草6g。功效:清胃泄泻,祛风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阳明胃热,风邪侵络,面颊上下颌部阵发性剧痛,口渴口臭,干呕食差,或大便秘结,眼结膜充血,舌苔黄缺津,质红,脉象数。
-
螳螂
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螳螂除上述2种外,常见而分布较广的尚有薄翅螳螂、巨斧螳螂及华北刀螂等,其全虫及卵鞘亦可同供药用。(《圣济总录》中分散)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萼梅(去蒂)五分。
-
加减全虫方
《赵炳南方》:加减全虫方:处方:全虫9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白藓皮15克,蛇床子9克,浮萍6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
-
蜣螂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拼音名:QiānɡL nɡ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来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molossusL.的干燥全虫。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
-
全蝎
全蝎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1)用于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目珠偏斜,视一为二,上胞下垂等,可与白附子、僵蚕等配伍。化学成分:本品含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花生酸、正十七碳酸和多种氨基酸、卵磷脂及胆甾醇等。蝎毒等还可抗癫痫。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
八将丹
一切痈疽大毒末溃者。认为本方对结核性的寒性脓疡和瘘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附注:八将散(《伤科方书》)。《外科方外奇方》卷二方之八将丹:处方:川文蛤1两6钱(去毛),乳香3钱,没药3钱(去油),雄黄3钱,蜈蚣7条(酒洗,瓦上焙),全蝎7个(漂,勿焙),炙蝉衣7只,炙甲片7钱。注意:疔毒不宜用。
-
槟榔碱
概述:槟榔碱是从中药槟榔中分离的驱绦虫有效成分,为一六氢吡啶生物碱,无色无臭油状液体。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麻痹,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对胆碱受体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用量用法:滴眼:每次1~
-
斑蝥素
概述:斑蝥素是从中药斑蝥中分离的抗肿瘤有效成分,为一单萜过氧化物。不良反应为泌尿系统、胃肠系统的刺激症状,个别患者服用期间可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手指局部麻木感。斑蝥素30mg可致人死亡.现已可用人工方法合成.药品说明书:适应症:主要用于肝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结肠癌等治疗。
-
八反丸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处方桂心1两,甘遂1两,细辛1两,归身1两,半夏1两,甘草1两,白芷1两,芫花1两,海藻1两,红花1两,全虫1两,牙皂1两,虎骨1两,白及1两,川乌(姜汁制)1两,草乌(姜汁制)1两。功能主治痰核,瘰疬。用法用量每服3钱,清晨夏枯草汤下。
-
肺风丸
《揣摩有得集》:肺风丸:处方:当归1两(土炒),白术2两(炒),陈皮1两,胆星1两,全虫身1两,杏仁1两5钱(去皮尖,炒),没药1两(去油),乌梅肉1两,麻黄3两(蜜炙),石膏3两(煅),粟壳5两(去瓤,蜜炙焦干),川芎3两(炒),生草1两。或空嗽痨症,百药不效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
琥珀镇惊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琥珀镇惊丸:处方:琥珀3钱,胆星5钱,竺黄5钱,茯神5钱,钩藤5钱,地龙2钱,犀角2钱,制军3钱,朱砂1钱,麝香1钱,冰片5分,雄黄3钱,苏珠2分,薄荷1钱。或热度太高,壮热神昏,牙关紧闭,二目天吊,角弓反张,痰鸣气喘,抽搐厥逆。注意:大便泄泻,元气衰弱者禁用。
-
加减止痒全虫方
处方:全虫(打)2钱,皂刺4钱,猪牙皂角2钱,刺蒺藜5钱,炒槐花5钱,炒枳壳3钱,苦参2钱,荆芥2钱,蝉蜕2钱,威灵仙4钱,白鲜皮1两,紫草根3钱。功能主治:除湿解毒,熄风止痒。主风湿内侵结为湿毒,皮肤瘙痒。摘录: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
通淋化浊汤
处方:萆15克,菖蒲15克,黄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苇15克,土贝母10克,马勃5克,怀牛膝10克,全虫5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化浊。主湿热下注。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柴彭年方
-
五虎追风散
《方剂学》(广州中医学院》引史全恩家传方之五虎追风散:组成:蝉蜕一两,天南星、天麻各二钱,全蝎、僵蚕各七个。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水煎服,服药前先用黄酒调服朱砂末五分。功能主治:功能祛风解痉。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但出汗与否,应于第2日再服,每日1付,服完3付后,第2日用艾灸伤口。
-
草蜘蛛
《*辞典》:草蜘蛛:出处:《纲目》拼音名:CǎoZhīZhū别名:花蜘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来源:为草蛛科动物草蛛的全虫。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生境分布:单独生活,5、6月间,抽丝张漏斗状的网于灌木,草丛间,捕食其他小虫。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
赤翅蜂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 Ch Fēnɡ来源:为胡蜂科昆虫赤翅蜂的全虫。触角1对,细长弯曲。腹部黄褐色,呈长椭圆形,各腹节之中央及后半均有黑褐色的横纹。生境分布:多集于杉、桧林中,至7、8月间,营巢产卵,幼虫孵化后于9月间化蛹而渐变为成虫。毒性:有小毒。功能主治:主蜘蛛咬及疔肿、疽病疮。
-
灯蛾
《*辞典》:灯蛾: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ēnɡ 别名:飞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注》),扑灯蛾(《祝穆试效方》)。秋季捕取。原形态:体肥大,茶褐色,长约3厘米,展翅阔约8厘米。口吻发达,下唇须长。附方:治痔管:扑灯晕十个,蜣螂一个,同放罐内一宿,加麝香一钱。阴干为末,吹入管内,自能出水,水干即愈。
-
鸡冠虫
拼音名:JīGuānCh nɡ别名:红娘[重庆]来源: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隐纹豆芫菁Epicautacryptogramaca,sp.nov,以全虫(去头、足、翅)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通血闭,破症块。主治狂犬病及症瘕瘀结。2只,以米炒焦,去米取虫,研末兑米泔水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吉丁虫
拼音名:JíDīnɡChónɡ英文名:JapaneseWorm来源:药材基源:为吉丁虫科动物日本吉丁虫的全虫。前胸背几成方形,但前方略狭。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丛林中。炮制:捕捉后浸于75%酒精中,每100ml浸15只,半月后浸液可用。性味:苦;温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杀虫;风疹瘙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浸酒涂搽。
-
尖头蚱蜢
拼音名:JiānT uZh Měnɡ别名:扦担蚂蚱、老扁担、尖担牙子、小尖头蝗、老扁、挂搭扁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稻叶大剑角蝗AcridalataMotsch.;中华蚱蜢A.turritaL.[A.chinensisWestw.],以全虫入药。生境分布:南方各地。性味:辛,平。功能主治:主治咳嗽,惊风,痧胀,冻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叩头虫
《*辞典》:叩头虫:出处:《纲目》拼音名:K uT uCh nɡ别名: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膈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跳米虫、蛷(《动物学大辞典》),剥剥跳(《系统动物学》)。幼虫多栖于地下,啮食作物的种子、根及茎等。(《泉州本草》)③治四肢痿痹,行动不便:叩头虫,酒炙为末,泡酒服。
-
马陆
《中医大辞典》·马陆: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附方: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
-
千脚虫
《中医大辞典》·千脚虫:千脚虫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1.治癥瘕,痞结。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破积解毒。主治腹中症积,化瘜肉,并治扁桃体炎。外治一切疮毒。
-
水黾
《*辞典》:水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uǐMiǎn别名:水马(《本草拾遗》),水爬虫(《纲目》),婆子(《东医宝鉴》),水和尚,水豆油(蔡邦华《昆虫分类学》)。单眼退化;栖于水上,能跳跃,捕食其他小虫。性味:《本草抬遗》:有毒。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痔。三日连三服。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
-
原蚕蛾
《*辞典》:原蚕蛾:出处:《别录》拼音名:Yu nC n 别名:晚蚕蛾(《日华子本草》)。化学成份:蚕蛾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后者约有20种之多,但无α-氨基异丁酸、脯氨酸及胱氨酸,又只有雌蛾有鸟氨酸。又含菸酸。归经:入肝、肾经。(《救伤秘旨》蚕蛾散)⑥治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如箸头:石韦、原蚕蛾(炒)。
-
竹象鼻虫
拼音名:ZhúXiànɡBíChónɡ英文名:Weevil别名:竹象来源:药材基源:为象虫科动物竹象鼻虫的全虫。鞘翅茎角亦有一大的黑斑;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竽竹林中。成虫5月底出现,6-8月日子盛,在土室内越冬。性味:辛;温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湿;主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浸酒,3-5个。主治风寒腰腿痛。
-
太乙救苦万珍膏
并治男女一切虚劳百损,腰膝疼痛,寒湿脚气,痰厥,刀伤热毒,远近头风,男子睾丸偏坠,手足冻伤,刀石磕碰,男子肾虚,小儿腹痛,手足麻木,噎膈反胃,胎前产后,胃口不开,牙齿疼痛,一切疔疮。急慢惊风,贴命门穴;制备方法:入油内浸5日,熬至滴水成珠,下丹。
-
灭毒丹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白花蛇4寸(酥),金头蜈蚣2条(煅),全虫4个(酒浸炙后,去头足),露蜂房1个,龟版1两(醋炙),雄黄1钱,飞黄丹1钱,辰砂5分,槐花米5分,雨前细茶5分,麝香3分,孩儿茶5分。主治:寻常狼疮(流皮漏),慢性湿疹(顽湿),慢性溃疡(顽疮)。用药禁忌:孕妇禁服,胃弱者慎用。
-
九龙虫
概述:九龙虫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即清代龙柏所著《药性考》的洋虫之别名。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温中理气。治劳伤咳嗽,哮喘,吐血,遗精,尿浊,阳痿,腰痛,耳鸣,耳聋,带下,心胃气痛,噎膈反胃,中风瘫痪,月经不调,无名肿毒,跌打损伤。也可捣敷治刀斧伤。
-
四贤串
《串雅补》卷二:组成:雷丸1两,青皮5钱,三棱3分,黑丑(头末)5钱。主治:食积疳劳,翻胃噎膈,五臌十胀,虫积痞块。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空心沙糖调服。后下鱼冻,再下虫2-3次,用粥饮汤止之。若治痞块,用陈酒送下,块即降消,不必用全虫等类。制备方法:上为末。
-
百节
概述:百节:1.全身关节的泛称;2.中药马陆别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功能主治:破积,解毒。1.治癥瘕,痞结。
-
天水牛
概述:天水牛为中药名,出自《奇效良方》,即《本草拾遗》记载的天牛的别名。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性味:甘,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活血通经,镇惊,消肿。1.治跌扑瘀血,经闭,崩漏,带下,乳汁不下,隐疹不发,痈疽不溃。2.治小儿急惊风,研末吹鼻;疔肿恶毒,焙干研末,蜜调涂敷。
-
玄驹
概述:玄驹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蚂蚁之别名。1.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中风偏瘫,手足麻木,恶性肿瘤,肺结核,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哮喘,早泄,阳痿,病后脱发,失眠,健忘、耳鸣。2.治神经性皮炎,疔毒肿痛,慢性下肢溃疡,恶疮,蛇咬伤。
-
地罗汉
概述:地罗汉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滚山虫之别名。来源及产地: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nipponicaKishida的全虫。性味:咸,温。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接骨止痛。1.治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脱臼。3g,黄酒送下(治骨折、关节脱臼均须复位固定后服药)。2.治子宫脱垂,脱肛。
-
网虫
概述:网虫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蜘蛛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圆珠科动物大腹圆珠Araneaventrlcosa(L.Koch)等的全虫。分布全国各地。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解毒。1.治小儿慢惊,初生儿口噤,疳积,狐疝偏坠。2.治疔肿,疮疡,瘰疬,鼻瘜肉,蜈蚣、蜂、蝎螫伤。
-
顽湿聚结·血瘀风燥证
定义:顽湿聚结·血瘀风燥证(accumulationofstubborndampness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wind-dryness)是指血瘀风燥,以结节坚硬,表面粗糙,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发性瘙痒,舌紫暗,苔薄,脉涩为常见症的顽湿聚结证候。《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
-
白疕丸
功能主治:驱风攻毒,除湿止痒。主牛皮癣(白疕风),神经性皮炎(顽癣),慢性湿疹(顽湿疡)。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存命汤
处方:羌活9g,防风9g,川芎9g,大黄9g,法夏9g,川乌9g,草乌9g,全虫9g,僵蚕9g,蜈蚣9g,蝉衣9g,南星9g,天麻9g,白芷9g,白附子9g,甘草9g,琥珀粉3g,朱砂3g。功能主治:祛风定痉。主破伤风初期。水煎浓缩为180ml,分3次服。
-
骨痨散
处方:虫120克,蜈蚣50克,川山甲15克,全虫30克。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主肾气不足,精血亏损,致使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留于骨骼。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面,每次3克,日服2次,以温白开水送下。摘录:丁世名方
-
流注散
处方:木香1钱半,雄黄5分,朱砂6分,蝉退7个,全虫7个,金银花子5钱。制法:共为末,分3服。功能主治:流注。用法用量:酒调下。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
龙蛇散
李志铭方:龙蛇散:处方:地龙250克,蜂房60克,全虫20克,白花蛇4-6条,乌梢蛇60克。功能主治:驱风胜湿,祛瘀通络。亦可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元戎》卷十《普济方》卷三五七:组成:蛇蜕皮。主治:横生逆产,吹乳。用法用量:每服2钱,榆白皮煎汤调下。制备方法:上药入罐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为细末。
-
千金六甲丸
处方:蜈蚣18克,全虫18克,僵蚕18克,蝉衣18克,炙穿山甲18克,夜明砂18克。功能主治:祛风化痰,疏络散结。主风邪入腠,生痰成瘤。用法用量: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3次,每次3克。摘录:陈苏生方
-
八节毛
来源:锉石鳖科锉石鳖属动物函馆锉石鳖IschnochitonhakodadensisPilsbry,以全虫入药。夏秋捕捉,微火烘干或晒干。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气管炎。用法用量:1钱,研粉或压片分2~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豉虫
《*辞典》:豉虫: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ǐCh nɡ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生境分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性味:《本草拾遗》:消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
花蚁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蚁虫:拼音名:HuāYǐCh nɡ别名:多毛隐翅虫来源:昆虫纲鞘翅目隐翅目科多毛隐翅虫PaederusdensipennisBernh.,以全虫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功能主治:解毒,杀虫,止痒。主治神经性皮炎,癣疮。用法用量:本品适量,用75度酒精浸泡3日后,取液外擦患处,每7天擦1次。注意:有毒,不可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