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管癣
笔管癣病名。指圆癣之形小者,因其外形小如笔管故而得名。见朱仁康《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详见圆癣条。
-
白疕二号方
处方:土茯苓30g,忍冬藤9g,生甘草6g,板蓝根15g,威灵仙15g,山豆根9g,草河车15g,白鲜皮15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牛皮癣早期。各家论述:土茯苓、白鲜皮、威灵仙祛风除湿;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酒渣鼻擦剂
处方:轻粉6克杏仁12克硫黄12克制法:先将轻粉研细,加杏仁同研,最后加硫黄研和。功能主治:治酒渣鼻,粉刺。用法用量:用手指洗净,蘸药磨擦患处。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小儿化湿汤
处方:苍术6克陈皮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炒麦芽9克六一散6克(包)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治婴幼儿湿疹。用法用量:上药水煎服。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脂溢洗方
处方: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参15克明矾9克功能主治:收敛止痒。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用法用量:洗前剪短头发,每次用药一付,煎水半盆,用小毛巾沽水,反复洗头皮,每次洗一刻钟,一天用原水洗二次,隔三日洗一次。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平肉散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铜绿(研细末)30g。功效:平蚀胬肉。主治:疮口肉芽过高。用法用量:直接撤在疮面。
-
皮湿二号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别名:皮湿二膏组成:地榆粉46g,密陀僧(研匀)62g,凡士林125g。主治:慢性湿疹。用法用量:调膏。外用。附注:皮湿二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皮湿一号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别名:皮湿一膏组成:地榆粉93g,煅石膏93g,枯矾3g,凡士林31g。主治:慢性湿疹。用法用量:调膏。外用。附注:皮湿一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皮脂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功效:收湿止痒。主治:慢性湿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加凡士林500g调成油膏。
-
宁荨丸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黄耆310g,防风250g,炒白术250g,桂枝310g,白芍310g,生姜150g,甘草150g,大枣310g。功效:固卫御风。主治:慢性荨麻疹,遇风冷即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
-
养血熄风方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养血熄风方组成:黄耆15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红花9g,玄参9g,荆芥9g,白蒺藜9g,甘草6g。功效: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主治:老年皮肤瘙痒症。
-
乌蛇搜风汤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乌蛇搜风汤组成:乌蛇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炙僵蚕6g,生地15g,丹皮9g,丹参9g,赤芍9g,黄芩9g,银花15g。功效:搜风祛邪,凉血清热。主治:慢性荨麻疹。
-
脚气粉
处方:六一散9g,枯矾3g。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收湿止痒。主脚气渗水,糜烂发痒。用法用量:掺脚缝内。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祛湿膏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祛湿膏组成:祛湿散460g,玉黄膏1560g。功效:润肤止痒。主治: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初起。用法用量:薄涂皮损上。制备方法:调和成膏。
-
土茯苓丸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土茯苓丸组成:土茯苓30g,白鲜皮125g,山豆根250g,草河车250g,黄药子125g,夏枯草250g。功效:清热解毒。主治:银屑病进行期。用法用量:每次3丸,开水送服,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
-
复方马齿苋合剂
处方: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苡仁30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外感毒邪,蕴结肌肤。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朱仁康方
-
腋臭擦剂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腋臭擦剂组成:密陀僧末15g,红粉9g。主治:孤臭。用法用量:用指头蘸药,擦于腋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