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层
地层是指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级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地层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以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不同的地层中常有由不同的生物遗体所形成的化石,如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则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白垩纪地层中才出现大量的被子植物化石等。
-
三叠纪
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使三叠纪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各洲连成一片的泛大陆(Pangaea)(图),促进了陆生动、植物的发展。蕨类植物特别是裸子植物(松柏和苏铁)继续繁茂。腕足类趋于减少,软体动物的菊石类、瓣鳃类和腹足类更加繁荣。
-
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仅发现于一定地层标准层位的化石生物属或种。利用标准化石可以比较远距离地方的地层情况,还可以用以确定年代不详地层的地质年代。它们具有各种古地理区的特征,冈瓦纳大陆(Gondwanaland)的舌蕨(GlossoPteris)和圆舌蕨(GangamoPteris)是很好的实例。
-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也称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属猿人类(参见化石人类)的原始人类。1934年步达生死后,由魏敦瑞(F.Weidenreich)继之指导研究工作,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发现39个个体的骨化石,其中头骨14具,其形态特征极为明显;但后来这些骨化石被搞得下落不明。牙齿较现代人大,但和类人猿不一样,犬齿不突出。
-
寒武纪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生物群以具有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其中三叶虫(Trilobita)约占75%,其他是节肢动物门的介形类(Ostracoda)、肢口类(Merostomata),腕足动物门的乳孔贝类(Acrotretida),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类(Crinoza)等。沉积物中有许多孔穴痕迹,表明海洋环节动物可能已很丰富。
-
带
带①生理学名词。指妇女正常的阴道内流出的粘性分泌物。指带下病。《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参见带下条。③在地层学上,广义的带(zone)指的是根据一种或多种化石形成具有特征的一组地层。美国、德国、法国的侏罗纪地层已分为33带。
-
二叠纪
二叠纪分为早、晚两个世。本纪植物仍以蕨类和种子蕨类占优势,后期出现松柏类,最后针叶树取代了石松纲的鳞木(Lepidodendron)和封印木(Sigillaria)以及楔叶纲的芦木(Calamites)等。无脊椎动物以皱纹珊瑚、蜓类、蜿足类、菊石等为主,但到二叠纪末期三叶虫、四射珊瑚、蜓类和大部分的腕足类趋于绝灭。
-
化石燃料
但通常所指的天然气只指贮藏在地层较深部的可燃性气体(气态的化石燃料)和跟石油共存的气体(常称油田伴生气)。此外,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还含有不同数量的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低碳烷烃以及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硫化物等非烃类物质。煤的结构里有大量的碳原子环,一些环相互稠合,另一些环键合成长链。
-
孢粉学
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食物孢粉学是近来才兴起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孢粉的成分的研究或研究对其有机质壁的破碎方法等,为人类食品提供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补充等。这就使得孢粉化石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用于地层对比和古植被、古气候分析判断等。
-
碳循环
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碳在各类生物的作用下,在有机态和无机态之间不断地转化和循环的过程。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形式存在,贮存于地层中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中也含有大量的碳。
-
石炭纪
石炭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五个纪。木本石松植物(Ly-copods)、芦木植物(Calamites)、蕨类植物(Ferns)、种子蕨(Pteridosperms)、科达树(Cordaites)等空前繁盛。无脊椎动物以蜓类(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的一目)、腕足类和四射珊瑚(Tefracorallia),即皱壁珊瑚(Rugosa)等最多。
-
化石
化石是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活动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残留在地层中的有机分子。按大小和保存特点的不同,化石可分为七大类,(1)实体化石:指生物的遗体被保存在岩层中所形成的化石,如琥珀中的昆虫,波兰斯大卢尼沥青湖中的披毛犀化石,恐龙的骨骼化石,古植物形成的硅化木化石等。
-
山猿
山猿的一些特征,如脑容量较大(300-500毫升),髋骨较宽等,以及齿尖排列和其他一些骨骼特征与猿类接近,而无齿隙,颅顶较圆及牙齿长度比例等又与人接近,但左右齿列相互平行呈U形,下前白齿有跟座及其他骨骼特征又与猴类接近。
-
伦敦烟雾事件
8日,英国伦敦上空浓雾迷漫,近地层出现逆温层,致使燃煤电厂和家庭取暖排出的煤烟尘经久不散,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分别高10倍和6倍。从烟雾发生后第三四天起,大批居民发生咳嗽、喉痛、胸闷、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人。为区别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故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
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是化石类人猿。生存于500万-2000万年以前繁茂的热带森林中。其化石遗骸有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发现于西欧、埃及和印度的中新统和上新统地层中。森林古猿计有十余种,是现代黑猩猩、大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1956年后,我国云南开远也有发现,为牙齿十枚,定名为"开远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复原图森林古猿化石
-
层状生物岩礁
层状生物岩礁是卡明斯和施罗克(E.R.Cumings,R.R.Sch-rock,1928)提出的名词。它的定义是:与块状生物岩礁一起在原地沉积所成的化石层,是地层中整齐的、层状的具有纯生物成因的化石层。总之不象块状生物岩礁那样呈块状。但组成物质与块状生物岩礁一样都是动物的遗体。
-
微体化石
微体化石是指需用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的化石,如有孔虫、放射虫、鞭毛虫、孢子、花粉等的化石。超微化石曾发现于不具大型化石的前寒武利亚纪的地层中,在研究原始生物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比较确实的微生物化石,在加拿大Ontario发现的大约为19亿年前的细菌和蓝藻的化石。
-
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层和岩石中的微小的生物遗骸,如化石植物的孢子、花粉、种子或小形有孔虫等。最近用电子显微镜正在研究前寒武纪的微生物化石。
-
第四纪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30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300万年。第四纪形成的地层叫第四系,代表符号为“Q”。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高纬度地区发生过多次冰川,中、低纬度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人类出现,直立人(Homoereclus)和智人(H.sapiens)都在此期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
-
大气圈
人们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由于大气圈与宇宙空间很难确切地划分,一般把在大气圈层上界定为1200~大气圈中空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变稀,但是在400~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的结构。
-
地热资源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目前德国是全球利用风能最多的国家,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已经迅速地发展,但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德国又在积极开发地热资源,并大力兴建地热发电厂,从地层深处汲取摄氏98度的热水进行发电。
-
放射性示踪测井
放射性示踪测井(radioactivetracerlogging)是指用注入油井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作为示踪剂确定流体在井管内或地层孔隙间的运动状态及其分布规律和井身工程质量参数的方法。
-
腊玛古猿
化石主要是一些上、下牙齿。腊玛古猿的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告诉我们,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还没有发现过,所以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来判断,推测它们身高约高1米,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能够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
-
白垩纪
在欧洲由于此年代的地层多由白垩构成的,故有此名。白垩纪是处于整个地质年代中地球海洋最广阔的一个时期,但到该纪的末期,海洋从世界范围退缩,陆地开始上升,现在世界上所见到的大山脉许多是此期完成的,造山运动也多从这时期开始。在植物界中,被子植物从白垩纪中期开始迅速地繁盛起来,植物区系向近代结构转变。
-
蜥螈
蜥螈是从二迭纪前期地层中发现的小四脚动物。头骨与迷齿类型两栖类的楔椎目(Embolotmeri)类似,在高的头骨后部有调节鼓膜的耳突起。组成头骨的各骨也同迷齿类一样,有枕颗一个,在上颌骨表面和下颌骨周边具有迷齿类类型的齿,但是头骨以外的椎骨、肩胛骨、肠骨、上腕骨、指骨等很多类似原始爬行类的特征。
-
单孔目
单孔目是哺乳纲原兽亚纲的1目,最原始的卵生类群。卵生,卵壳为革质,幼仔吻端有一卵齿用以顶破卵壳等;它们还具有许多适应水生或食蚁的特化性状,如成体均无有机能的牙齿,喙上覆有富于感觉的皮肤,头骨光滑,骨缝消失,踝部有毒距等。最早的真正单孔类化石是发现于南澳大利亚帕兰卡林纳湖边中新世地层中的古鸭嘴兽。
-
泥盆纪
泥盆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
-
第三纪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分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至300万年,内分中新世(Miocene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早第三纪形成的地层叫“下第三系”,代表符号为“E”;第三纪以被子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类最繁荣。早第三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有孔虫(货币虫)、哺乳动物以古老类型为特征。
-
床板珊瑚类
床板珊瑚类是生存于奥陶纪到二叠纪的珊瑚虫纲的一目,由H.Milne-Edwards和J.Haime(1850)命名。群体外形多变化,个体一般呈圆筒形乃至柱状,床板很发达,除具有退化的隔壁外,缺少其他各种构造,是极其原始的珊瑚类。在日本,多发现于北上山地、飞骅山地、西南日本等地的志留利亚纪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