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虫
百虫为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诀》。位于大腿前方。能止惊搐。《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
-
神仙解毒万病丸
用法用量:一切药毒、恶草、菇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并宜用生姜蜜水磨一粒灌之,须臾复苏;用法用量:痈疽、发背未破之时,用冰水磨涂痛处,并磨服,良久觉痒,立消;
-
神仙雄黄丸
《圣济总录》卷一九九:方名:神仙雄黄丸别名:雄黄丸组成:雄黄、松脂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1丸,每旦以酒研送下。服至10日,腹中三尸百虫自下,面上紫黑皆除;服至1月,百病自愈,耳目聪明。制备方法:先择雄黄如鸡冠色,不杂砂石者,研为极细末,次以松脂和为丸,如弹子大。
-
蛲虫药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NaochongYaogao标准编号:WS3-B-2043-95处方:百部浸膏300g甲紫2g制法:以上二味,取百部浸膏与羊毛脂60.4g混合,甲紫用乙醇适量溶解后,一并加至凡士林中,搅拌均匀,制成1000g,即得。功能与主治:驱杀蛲虫,用于蛲虫(线头虫、寸百虫)的治疗。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鼋肉
《*辞典》:鼋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u nR u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许鼋甲条。性味:①《食疗本草》:微温。平,微毒。功能主治:①陶弘景:补。②《食疗本草》:主五藏邪气,杀百虫毒,消百药毒,续人筋。③《本草拾遗》:主湿气。
-
调息箴
调息箴养生短论。南宋理学家朱熹撰。全文为:“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所述即儒家所谓“观白”气功功法。
-
麝香雄黄散
《宣明论》卷十五:方名:麝香雄黄散别名:麝香锭子组成:麝香2钱,雄黄2钱,乳香2钱,硇砂2钱,土蜂窝1钱,露蜂窝(烧灰)1钱。用药禁忌:忌鸡鱼油腻物。《普济方》卷三○六引《经效济世方》:方名:麝香雄黄散组成:雄黄半两,硼砂半两,白矾(并研)半两,土蜂房(炙)半两,麝香1钱。主治:百虫所伤。
-
九虫丸
处方:牙子、贯众、蜀漆、芜荑、雷丸、橘皮各等分。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大豆大。功能主治:百虫。用法用量:每服30丸,浆送下,1日2次。令虫下。摘录:《医心方》卷七引承祖方
-
蜈蚣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蜈蚣膏组成:大蜈蚣(长4-5寸者)8条(小者用20条),土木鳖子24个,真小磨麻油1斤。主治:一切已破无名恶毒,无论久近轻重者;制备方法:将二药放麻油内泡3日,用文武火熬起青烟,将滓捞净(不净贴之作痛),加入黄丹4两,用柳枝不住手搅动,熬至滴水成珠,用罐收贮,浸冷水中数日,拔去火毒。
-
鼋甲
《*辞典》:鼋甲: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Yu nJiǎ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甲壳。本动物的肉(鼋肉)、胆(鼋胆)、脂肪(鼋膏)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革拾遗》:功用同鳖甲,炙,浸酒,主瘰疬,杀虫,逐风,恶疮,痔瘿,风顽疥瘙。③《本草图经》:主妇人血热。
-
唾沫膏
《饲鹤亭集方》:方名:唾沫膏别名:仙传药纸组成:真象皮8两(切片),苏木屑4两,粒红花4两。主治:木石金刃磕伤,皮破血出;及诸疮不敛,百虫所螫。用法用量:用新汲水5大碗,同入砂锅熬至象皮糜烂,沥去滓,再下黄明胶4两,上火融化;俟凝定,排笔蘸刷厚棉纸上,每料可刷50-60张,凉干。临用剪取,口津润湿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