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齿
风齿为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阳明之脉虚,风乘虚,随脉流入于齿者,则令齿有风,微肿而根浮也。”即牙齿松动的病证。
-
鲁王酒
制法:上(口父)咀,以酒4斗,渍之10日。功能主治:风眩心乱,耳聋,目暗泪出,鼻不闻香臭,口烂生疮,风齿瘰疬,喉下生疮,烦热,厥逆上气,胸胁肩肿痛,手不上头,不自带衣,腰脊不能俯仰,脚酸不仁,难以久立;八风十二痹,五缓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挛不可屈伸;方中甘草,《千金翼》作干姜。
-
芎藭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芎藭汤:别名:立效散(《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下)、一奇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二奇散(《普济方》卷三五五)。处方:当归芎藭各15克功能主治:治产后出血、伤胎漏血、崩漏出血、金疮出血、拔牙出血等血出不止,心中悬虚,胸闷眩晕,头重目暗,耳聋耳鸣,举头欲倒。
-
杉叶
《*辞典》:杉叶:出处:《纲目》拼音名:ShānY 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嫩叶或叶片。功能主治:治慢性气管炎,牙痛,天疱疮,烧伤。(《备急方》杉叶汤)②治天疱疮:杉叶(鲜)适量。(《江西草药》)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鲜杉木叶3.2两(10两制),煮沸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加糖浆50%使成杉叶糖浆30毫升。
-
皂荚散
《圣惠》卷二十二:组成:皂荚半两,旅生荞麦半两,白蒺藜半两,谷精草半两,五灵脂半两,芸薹子半两。附注:塞鼻菖蒲散(《圣惠》卷三十七)、菖蒲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皂角散(《普济方》卷五十六)。用法用量:以三角囊(大如指,长2寸)贮之,取纳阴中,闷则出之,已则复纳之,恶血毕,取出,乃洗以温汤。
-
杉叶汤
《外台》卷二十二引《备急方》:组成:杉叶3两,芎2两,细辛2两。主治:风齿肿。用法用量:以酒4升,煮取2升半。稍稍含之,取愈,勿咽之。制备方法:上切。
-
细辛丸
《圣惠》卷五十一:方名:细辛丸组成: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主治:鼻塞脑冷,流清涕。
-
蒴藋汤
《圣惠》卷五十五:方名:蒴藋汤组成:蒴藋半斤,柳枝半斤,桃枝半斤,黄栌木5两。《圣惠》卷九十一:方名:蒴藋汤别名:蒴藋浴水组成:蒴藋2两,防风1两,羊桃根1两,石楠1两,秦艽1两,川升麻1两,苦参1两,茵芋1两,芫花1两,蒺藜子1两,蛇床子1两,黄矾1两,枳壳1两。主治:小儿风瘙瘾疹。主治:一切风瘾疹。
-
揩牙乌髭地黄散
别名:地黄散处方:莽草4两,生姜(切片,焙干)4两,筒子漆4两,乌麻子(如无,胡麻子代之)4两,地黄4两,猪牙皂角4两,菟丝子4两。制法:上入瓶内,以黄泥固济,火煅一日后,入地1尺2寸深窖,三伏时取出,合子盛,露三夜,不得着日气,研罗为末。功能主治:乌发,延寿。主风齿血弱,齿肉萎缩,渐至宣露。
-
风齿痛
风齿痛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5寸。左右计2穴。主治风齿疼痛、疔疮肿痛、前臂神经痛。一般针0.5~1.0寸;可灸。
-
外踝前交脉
外踝前交脉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足背踝关节部,当内、外踝高点连线的内3/4与外1/4交点处。主治风齿疼痛。—般艾炷灸3~5壮;不针。
-
皂荚汤
《得效》卷二:方名:皂荚汤组成:猪牙皂荚1两(烧灰),甘草1两(微炒)。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热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二○:方名:皂荚汤组成:皂荚1梃(去皮子,炙令黄黑色,细锉),露蜂房1个(劈碎),盐1分。主治:诸风齿疼痛。用法用量:每帖以浆水1盏,煎10余沸,去滓热漱。
-
湿生虫丸
《圣惠》卷三十三:方名:湿生虫丸组成:胡椒10颗,湿生虫1枚,巴豆1枚(去壳)。主治:牙痛;风齿疼痛。用法用量:以绵裹1丸咬之,有涎即吐却。制备方法:上先研胡椒令细,次下巴豆、湿生虫等,研令匀,用软饭和丸,如绿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