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
注意《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孙思邈)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敷,日三上。"摘录《*辞典》大麦的食用量每餐约80克大麦的营养价值大麦具有益气、宽中、化食、回乳之功效,有助消化、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等作用。对滋补虚劳、强脉益肤、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宽肠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
-
大麦属
中文名大麦属拼音名damaishu拉丁名Hordeum中国植物志09(3):26描述HordeumL.大麦属,禾本科,约20余种,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有大麦H.vulgareL.,H.nodosumL.和H.brevisubulatumLink等6种,前者为普遍栽培的粮食作物,也是制啤酒及麦芽糖的原料,后者见于西北和东北部。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外稃有芒;果紧包于稃内。
-
麻糖
麻糖制作方法芝麻的脱壳处理工艺流程芝麻→风选→浸泡→漂洗→脱壳→冲洗去皮→晾晒→焙炒→筛选→冷却操作要点芝麻脱壳处理要求彻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品色泽纯白,酥香,入口无渣。大麦芽的制备工艺流程大麦→精选→浸泡→发芽→干燥→粉碎→成品操作要点大麦芽的质量好坏,决定糯米饴糖的得率和成品的颜色。
-
介休贯馅糖
“贯馅糖”本应当写为“灌馅糖”。一般配料是:小米37.5公斤,大麦8.5公斤,熬成水粞31.5公斤,再制成老粞25.5公斤,最后制成白粞25.5公斤。大麦芽用碾子碾烂,然后放在水缸里泡成白糊糊状。淋缸里必须经常保持25公斤的底水,淋缸的周围要空6.7厘米,以便受热面积均匀。
-
黄症病毒属
ORF6由亚基因组RNA翻译,编码7kDa蛋白。在韧皮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可看到成群的病毒粒子,在转移细胞和拌胞中也可看到病毒粒子,有时在液泡中存在病毒结晶体。黄症病毒属病毒可侵染100种以上的单子叶植物,包括燕麦、大麦、小麦和一些杂草,引起植物矮化和褪绿症状,大麦的病症轻于燕麦,小麦更轻。
-
玉米芯制饴糖
玉米芯制饴糖原料配方玉米芯100千克大麦15千克玉米芯制饴糖制作方法1.磨碎浸泡:选用当年的玉米芯100千克碾磨成细屑,大小似豆粒为宜,置于浸泡缸中浸泡1~75℃时,即可拌入麦芽乳。24小时,进料后糖化温度须保持在55℃左右,后期温度可适当提高。5.浓缩制饴:将糖化缸底部的浓糖液尽量放出,立即过滤,然后入锅熬糖浓缩。
-
马铃薯饴糖
马铃薯饴糖加工技术将六棱大麦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水温保持在20—25℃),当其含水量达45%左右时将水倒除。4天后当麦芽长到2厘米以上时便可备用。第一次上料40%,等上汽后加料30%,再上汽时加上最后的30%,待大汽蒸出起计时2小时,把料蒸透,然后糖化。将蒸好的料放人木桶,并加入适量浸泡过麦芽的水。
-
大麦奴
拼音名:DàMàiNú来源: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大麦坚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寄生于大麦和青稞的果穗上。性味:辛;寒归经: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热病发热;服丹石中毒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06-0.15g。摘录:《中华本草》
-
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别名叫裸大麦、元麦、米大麦,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粮食。《*辞典》:青稞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īnɡKē别名青稞麦(《齐民要术》),油麦(《山西志》),莜麦(《植物名实图考》)。颖果长约8毫米,与内外稃分离。"功能主治《纲目拾遗》:"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
-
羊栖菜
概述羊栖菜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目前,人们以羊栖菜为药用资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治疗风湿病用的含脂多糖药物;3.食物纤维素对大便秘结有明显好处,有效地防止肛肠疾病的发生,对高血压、大肠癌、贫血、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硬化有特殊疗效;2.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
大麦汤
《饮膳正要》卷一:大麦汤:处方:羊肉1脚子(卸成事件),草果5个,大麦仁2升(滚水淘洗净,微煮熟)。功能主治:温中下气,壮脾胃,止烦渴,破冷气,去腹胀。摘录:《饮膳正要》卷一《医方类聚》卷一二六引《必用全书》:方名:大麦汤组成:寒食残大麦2升,赤饧2合。主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转渴,舌卷干焦。
-
大麦秸
《中医大辞典》·大麦秸:大麦秸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入脾、肺经。功能主治:消肿,利湿,理气。归经:入脾、肺二经。(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附方:治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治疗31例心绞痛,22例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增加,硝基甘油片用量减少,气促、心悸症状减轻。
-
易产神效八味散
《元和纪用经》:方名:易产神效八味散组成:甘草(炙)2两,黄芩4两,大豆黄卷4两,干姜1两,吴茱萸1两,麻子仁1两,大麦(炒)1两,桂心7钱半(一方以粳米代大麦)。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心、食前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须入月方得服,过三十日,动作宜谨。
-
芝麻糖
芝麻糖原料配方主要原料有玉米(或小米)、大麦、芝麻等。芝麻糖加工工具一只大锅、两口小锅,簸箕、水缸、舀具、抬糖板等。加水的目的是为了将原料蒸透焖熟。2.在蒸熟的原料中搅拌35%的大麦芽,(大麦用温水浸泡1小时,放在室内发芽,发芽后用打浆机打或用石碾碾成糊状),放到锅内蒸半小时左右,然后取出置缸内发酵。
-
二石散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石散:处方:滑石1两,石膏1两(碎)。功能主治:黄疸病。日晡即发恶寒,小便满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疸。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卫生总微》卷十六:二石散:处方:滑石1两,石韦(去毛)1两(一方有瓜蒌根1两)。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煎大麦汤清调下,无大麦,米饮亦得。
-
酿酒
酿酒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碗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称为糖化过程;由于发酵工艺与一般酒精生产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营养物,从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
-
补胎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补胎汤:处方:参、苓、术、草、归、白芍、芎、熟地、香附、陈皮、阿胶、杜仲、川断、乌梅、黄耆。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千金》卷二引《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方名:补胎汤组成:细辛1两,干地黄3两,白术3两,生姜4两,大麦5合,吴茱萸5合,乌梅1升,防风2两(1方有人参1两)。
-
黄症病毒科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和耳突花叶病毒属RNA的5`端有一个VPg结构,黄症病毒属的5`端没有VPg。黄症病毒科病毒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一些病毒的寄主范围多半局限于单个科植物,如大麦黄矮病毒和禾谷类黄矮病毒侵染多种杂草,菜豆卷叶病毒主要侵染豆科植物,胡萝卜红叶病毒主要侵染伞形科植物。
-
大麦糵丸
处方:大麦糵(炒黄)1两,白术1两半,人参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槟榔(锉)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薏苡仁(炒)1两,干姜(炮)1两,大黄(细锉,醋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3分。主伤寒后,饮食不消,腹胁虚满。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
大麦醋糟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D M iC Zāo来源:为大麦制醋后剩余之糟粕。性味:《纲目》:酸,微寒,无毒。功能主治:《食疗本草》:主气滞风壅,手臂脚膝痛,炒醋糟裹之。摘录:《*辞典》
-
大麦敷方
处方:大麦1合。功能主治:蠼螋尿疮。用法用量:上药细嚼,涂疮上。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
滋补肝肾丸
滋补肝肾丸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ibuGanshenWan标准编号:WS3-B-0159-89处方:当归90g熟地黄90g何首乌(黑豆、酒炙)150g女贞子(酒炙)150g墨旱莲150g五味子(醋炙)90g北沙参120g麦冬120g续断150g陈皮90g浮大麦150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养血柔肝。注意:忌食生冷。
-
苎麻粥
处方:生苎麻根30克陈皮炒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制法: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安胎。摘录:《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卷一九○:组成:生苎麻根1两(净洗,煮取汁2合),白糯米2合,大麦面1合,陈橘皮(浸,去白,炒)半两(末)。
-
麋角霜丸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泄水至神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泄水至神汤组成:大麦须2两,茯苓1两,白术2两,小赤豆3钱。主治:臌胀。下身胀而上身未胀,正初起之病。用法用量:水煎服。则土之郁可解,土郁既解,力足以制水矣,况大麦须能消无形之水,赤小豆能泄有形之湿,合而相济,自能化水,直出于膀胱,由尾闾之间尽泻而出也。
-
雀麦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麦:拼音名:Qu M i来源:禾本科雀麦BromusjaponicusThun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各地。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止汗;附方:治汗出不止:燕麦全草一两,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钱。
-
大麦粥
处方: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制法:将大麦米浸泡轧碎,煮粥加红糖适量。功能主治:益气调中,消积进食。适用于小儿疳症、脾胃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用法用量:每日2次服食。摘录:《民间方》
-
大温脾丸
别名:温脾丸处方:法曲5合,大麦糵5合,吴茱萸5合,枳实3枚(炙),干姜3两,细辛3两,桂心5两,桔梗3两,附子(炮,去皮)2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功能主治:温脾益胃,消谷进食。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不通,肠鸣泄利,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
-
和血膏
处方:轻粉半钱,硇砂2钱,白马鬃(即大麦蘖)半两,节芭草半两,白面半两,神曲半两,惜苓脂半两,巴豆40个(去皮,面裹烧10个,醋煮10个,油炒10个,浆水煮10个)。功能主治:妇人干血气痨。用法用量:每服1钱,红花酒调下。以取下黑水为效,后服滋血汤。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医林方》
-
滑石膏
处方:滑石2两(细研),木通1两(锉),灯心10束(锉),大麦半两,小麦半两,酥半斤,葱白2-7茎,桑根白皮半两(锉)。制法:上药以酥和诸药,慢火煎,候葱白黄色,绵滤去滓,次入滑石末,更煎5-7沸,收入瓷盒中。功能主治:利水道。主膀胱虚热,下砂石涩痛。
-
既济玉关丸
其辰砂别研令细,木瓜别研为膏),补骨脂(去毛,炒)1两半,熟地黄(酒浸)1两半,菟丝子1两半,杜仲(姜炒)1两半,鹿茸1两,川当归1两,远志1两,柏子仁1两,沉香1两,巴戟1两,肉苁蓉1两,牛膝1两,北五味1两,石斛1两,绵耆1两。功能主治:壮真元,益心气,既济水火。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至10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
加减思食丸
处方:神曲2两(炒黄),大麦糵2两(炒黄),乌梅4两,干木瓜半两(切),白茯苓(去皮)2钱半,拣甘草(细锉,炒)2钱半。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
-
夹盐散
处方:鼓子草根1把,大麦30粒,盐少许。制法:上捣令烂。功能主治:阴疮及恶疮。用法用量:敷疮上,1日1易,3日后3日1易。摘录:《普济方》卷三○一
-
建脾人参丸
处方:钟乳粉2两,人参3分,石斛3分,大麦糵半两,干生姜半两,陈橘皮半两。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胃久虚,饮食全减。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饮送下。摘录:《鸡峰》卷十二
-
健脾人参丸
处方:钟乳粉2两,人参3分,石斛3分,大麦糱5钱,干生姜5钱,陈橘皮5钱。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胃久虚,饮食全减。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饮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二引《十便良方》
-
捷效丸
处方:砂仁川椒各30克针砂(醋炒红)90克大麦不拘多少(炒,磨面)大黑枣500克(去棱、皮)制法:将大麦面打糊,共捣为丸。功能主治:治黄胖水肿。用法用量:每服6克,早、晚用好酒送下。摘录:《仙拈集》卷一
-
连肠丸
处方:黄连8两,枳壳6两,甘草4两,雄猪大肠1副。将猪肠切数段,拌匀,慢火煮一日,以其汁拌糯米1升,大麦仁1升,炒熟,同熟肠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痔漏远年不愈者。用法用量:以鸡子7个,每个轻轻破顶上1孔,入明矾1分,饭内煮熟,清晨食1个,后用上丸,每日卯、午、戌时,各服150丸,白汤送下。
-
麦(麦少)散
处方:麦(麦少)(秋、冬以小[麦少],春、夏以大麦[麦少])。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面上瘢痕。用法用量:以酥和,封瘢痕上。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
曲蘖枳术丸
《内外伤辨》卷下:曲蘖枳术丸:处方:枳实(麸炒,去瓤)大麦蘖(面炒)神曲(炒)各30克白术60克制法: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强食过饱,心胸满闷不快。
-
苍戟丸
处方:大戟2两,苍术2两,沉香5钱。制法:陈米糊为丸。功能主治:行水燥脾。主水肿。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送下。一法用陈大麦卡复煎,为末。每服2钱,酒下。摘录:《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
水肿至神汤
处方:浙茯苓60克(切小块)生于术(黄土炒)杜赤小豆、车前草各30克大麦须15克小枳实6克六神曲12克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治脾虚水肿。用法用量:大罐浓煎,须一日夜服尽。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引《随山宇方钞》
-
大麦苗
《*辞典》:大麦苗:出处:《纲目》拼音名:D M iMi o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幼苗。功能主治:①《伤寒类要》: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②《纲目》:治冬月面目手足皲瘃,煮汁洗之。摘录:《*辞典》
-
太乙神应丸
《万氏家抄方》卷三:组成:人乳1碗(用瓷锅煮干,去水不用,将干乳用瓷碗焙干听用),牛乳1碗(同前制),白果汁1碗(同前制),杜仲3两(姜制,炒黄色),破故纸2两半(用大麦炒黄色),白鲜皮2两(酒浸3日),白茯苓2两,川牛膝2两(烧酒浸3日),当归2两(童便浸3日),黍米金丹1个(晒干,即新生儿口中血珠)。
-
木香如意丸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热水送下。制备方法:以水2碗,煎至1碗,取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术曲丸
《普济方》卷二十二引《十便良方》:组成:神曲4两,大麦糵2两,橘红1两,白术1两,白豆蔻仁5钱。功效:进饮食,快中脘。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浓煎人参汤送下,日进3-4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浸蒸饼心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一块气丸
《普济方》卷一八二:组成:蓬术(醋煮)1两,青皮(去白)1两,京三棱(灰炒)1两,姜黄1两,丁皮1两,甘草1两,槟榔1两,牵牛1两,巴豆(用大麦1升,同炒色黄,不须去油)1两。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小儿5-7丸,空心冷汤下;或酒亦可。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孕妇勿服。
-
曲米丸
《鸡峰》卷十七:组成:神曲4两,大麦糵4两,厚朴8两,洪术2两(或白术)。主治:新久一切痔漏及饮食不消,有谷穴者。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以温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麦豆饮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麦豆饮组成:大麦仁半升,绿豆(水浸,退去皮)半升。主治:消渴。用法用量:渴即饮,食后仍吃2-3匙麦仁、绿豆尤妙。制备方法:上药净淘,于星月下各贮一铛中,用水2升,慢火煮熟,次取绿豆过麦仁铛内,同煮令烂,并汁收在瓷瓶内。
-
麦饼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名:麦饼组成:大麦(炒熟)9两,甘草(生用)3两。主治:发背。用法用量:方圆大小,如疮肿大,热敷之,以油单并故纸密裹,勿令通风,冷即换之。制备方法:上为末,加酥少许和匀,微有酥气,仍以百沸汤拌和作饼剂。用药禁忌:常须吃黄耆米粥甚妙。
-
养心化毒汤
《幼幼集成》卷六:方名:养心化毒汤组成:大当归、怀生地、大麦冬、绿升麻、天花粉、川黄柏、漂苍术、荆芥穗。主治:咽中无疮而暴哑。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片玉痘疹》卷下:方名:养心化毒汤组成:当归、生地、麦冬、升麻、人参。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