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效方
《济阴纲目》卷十二:经效方:处方:茯神2两,当归2两,芍药2两,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酸枣仁(炒)2两,黄芩2两,甘草2两,白鲜皮2两,大枣7枚。功能主治:产后心虚忪悸,志意不定,烦躁恍惚。用法用量:水2升,煮取7合,去滓温服。主治:产后肝经气滞不平,胁胀腹痛,或寒热往来,内热晡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五炁朝元紫霞丹
《外科十三方考》:组成:硫黄1两,雄黄2两,朱砂3两,雌黄4两,倭铅4两,黑铅4两。主治:一切诸风痰疾,反胃、哮嗽、齁喘老痰、瘘管,诸痿痹,虫积、阴毒,小儿急、慢惊风。湿齁,加白茯苓、白术各1两;水齁,加芫花(姜汁和醋炒黑)3分,甜葶苈子1两,苡仁2两;虚齁,加阿胶珠、北五味、沉香各3钱;
-
当归柴胡汤
《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当归柴胡汤:别名:当归汤处方:当归、芍药、桔梗、槟榔、枳壳、桂枝、柴胡、青木香。功能主治:产后血气胁肋胀痛。摘录:《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柴胡5钱,半夏2钱(以生姜1钱同捣),当归1钱,甘草5分。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肢节痛,吐逆。
-
砒霜线
《外科十三方考》引《红蓼山馆经效方》:方名:砒霜线组成:黄芩3钱,黄连5钱,黄柏3钱,红花3钱,银花3钱,连翘3钱,肉桂1钱半,广皮3钱,川芎2钱,薄荷2钱,法夏3钱,白芷3钱,木香3钱,龟版3钱,甘草1钱,藤黄3钱,香墨1两。主治:痔瘘。
-
小木香散
《博济》卷三:方名:小木香散别名:定胃散、木香汤组成:胡椒21粒,木香1小块,糯米1撮,功效:开胃和气。主治:翻胃,全不下食。用法用量:分作两服,每服水1盏,煎至6分,温服。制备方法:上药同炒至米熟为度,杵为末。附注:定胃散(《博济》卷三注文引《胡氏经效方》)、木香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
胡元质
胡元质南宋医家。撰《胡元质经验方》(一作《胡元质经效方》,《宋史·艺文志》记作《胡元质总效方》十卷)。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
-
催生神效散
别名:千里马、如神散处方:旧草马(即路上破草鞋)1只。功能主治:催生。《济阴纲目》本方用法:童便和酒调下三钱。各家论述:《沈氏女科辑要》:千里马得人最下之气,佐以童便之趋下,酒性之行血,故用之灵验。此药不寒不热,最是稳剂。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引《胡氏经效方》
-
大黄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大黄膏:处方:大黄3两,玄参2两,芒消2两,黄芩(去心)2两,白蔹2两,木香2两,射干2两。《圣惠》卷八十四:方名:大黄膏组成:川大黄3分,雄黄2分,丹参1分,黄芩1分,生商陆1两,雷丸半两,猪脂1斤,附子半两(去皮脐,生用)。先于银器内熬猪脂令沸,去筋膜,下诸药末,调成膏。
-
回生饮
《证治宝鉴》卷八:回生饮:处方:黄连、黄柏、黄岑、山栀、苦参、车前子、芍药、青皮、陈皮、乌药、枳壳、桃仁。功能主治:痢疾下血如芋荷汁者。用法用量:每服3分,火酒送下。主治:疔疮走黄,全身无不疼痛,卧地乱滚,眼见火光。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五停五积丸
主治:远年近日丹停(人面青黄,肚腹胀痛,小便不利短少)、水停(面黄浮肿胀痛)、酒停、食停(心胸胀或干呕)、气停(胸前不利)、妇人瘀血停(面黄青肿,月经不调);及男妇血积、气积、酒积、食积、虫积膨胀。1-2日后再以猪蹄1对,炖桐子根、通花根、臭草根、棬子根、打碗子根、百节藕、见肿消等草药,稍入盐服之。
-
应梦如神饮子
《普济方》卷二○八引《家藏经效方》:方名:应梦如神饮子组成:绵姜1两(炮制),陈橘皮1两半(去瓤称),木香半两,拣甘草1两(炙黄),茯苓1两,诃子1两(火炮去核称),御米壳2两(去顶梗并子及内膈皮,炒)。主治:阴阳不和,冷热相干,肚腹胀膨,不时作痛,五更寒痛溏泻,及白痢赤痢,一切不正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