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积热便血
积热便血病证名。因肠胃积热,热迫络损导致的大便下血。与热毒下血相类。见《丹溪心法附卷》卷十一。治宜清热凉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肠胃积热,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脉弦数者,宜黄连丸,酒蒸黄连丸。”有实热积于内而便血者,治宜泻热通便,并兼和血润肠,用当归承气汤。
-
驱热丸
《杏苑》卷七:方名:驱热丸组成:苍术1两,陈皮1两5钱,连翘1两,槐角2两,黄柏1两,黄芩1两5钱。主治:积热便血。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前白汤送下,每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新鲜生地黄8两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