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九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九变刺
九刺的内容: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络脉有病,缪刺刺络。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火针刺法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电热针疗法
电热针疗法是一种以特制的电热针具进行穴位刺激的治疗方法。电热针是根据“焠刺”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针灸仪器,它具有传统温针和火针的综合作用,在刺入人体后,利用一个可调的稳压电源使电流通过特制的针具产生热量,并能调节控制针体温度,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温度要求。
-
电火针法
电火针法是在火针刺法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内加热的方法。它以电热针代替了火针。电火针不仅可以取得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取得直接灸的部分作用,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的四十多种病症,尤其对于色素痣,寻常疣等有效,并对痹证、偏瘫、痛经、胃下垂、高血压、瘰疬等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