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沸散
麻沸散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方剂。传说华佗的儿子沸儿误食了一些草药的果实不幸迷醉身亡,华佗悲痛万分,在这一药物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将这种药命名为麻沸散。尽管关羽承受了刮骨剧痛,却也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谈。
-
华佗
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
麻醉剂
麻醉术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有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二氮”气体的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1846年10月,他成功地进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术。
-
危亦林
简介:危亦林(1277-1347年)为元代医学家。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据《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所载,有麻药方“草乌散”,药物主要有:猪牙皂角、木鳖子、紫金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当归、川乌、茴香、木香、草乌等。华佗虽然最早发明了麻醉术,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但华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华元化
概述:华元化:1.东汉末医家;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
中医
概念:中医:1.中医学之简称;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中兽医学
当时曾出现有《明堂灸马经》、《伯乐针经》、《医驼方》、《疗驼经》、《贾躭医牛经》、《马经》、《医马经》、《相马病经》、《安骥集》、《安骥方》、《重集医马方》等兽医专著。例如,脾肾阳虚性咳喘,往往夏季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此谓“春夏养阳”;
-
麻药
《喉科紫珍集》卷下:麻药:处方:川乌15克白芷9克川椒21粒草乌15克半夏9克胆南星4.5克全蝎9克细辛4.5克炒盐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麻药组成:牙皂5两,木鳖5两,紫金皮5两,白芷5两,半夏5两,乌药5两,土当归5两,川芎5两,川乌5两,草乌1两,小茴香1两,坐拿草(酒煮熟)1两,木香3钱。
-
麻药法
麻药法即服用中药实施麻醉之办法。公元二世纪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方法进行过外科手术。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既要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过量以致发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