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阑尾炎
而阑尾病检未证实有慢性炎症,手术后症状却完全缓解。回盲部钡透如出现显示的阑尾有压痛、阑尾呈分节状、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时间延长及阑尾未显影等,均为慢性阑尾炎的特征。
-
阑尾
快速取穴:足三里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向下2横指处即是阑尾穴。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静脉经过,并有腓深神经肌支、胫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阑尾穴的配伍:阑尾穴配阿是穴、上巨虚、天枢、地机、足三里,治单纯性阑尾炎。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阑尾炎
(2)中医中药疗法:本病属于中医的“肠痈”范围,为实证、热症,治疗宜行气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辨证施治。③毒热型(多属阑尾穿孔、严重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用阑尾清化汤(金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皮、木香、川楝子、甘草)。3、腹壁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24~慢性阑尾炎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
-
绞肠痧
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针灸治疗:①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发热加合谷、内庭;②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刺激,每日2次。如昏沉绞痛,口吐痰涎,宜先刺指头出血,用桃花散、冷砂仁汤调下,并用散痧汤加山豆根、茜草、金银花、丹参、山楂、莱菔子等药。
-
回盲瓣综合征
概述:回盲瓣综合征(ileocecalvalvesyndrome)又名回盲括约肌综合征。诊断:本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与慢性阑尾炎混淆,诊断常需X线钡灌肠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发现典型的回盲瓣改变。②回肠粘膜疝入或脱垂入结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性腹泻,右下腹疼痛,伴体重下降。
-
缩脚肠痈
缩脚肠痈为病名。肠痈为病症名。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针灸治疗:①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发热加合谷、内庭;②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刺激,每日2次。③灸法:右下腹局部行隔蒜灸或隔姜灸。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
-
阑尾炎(症状、手术治疗和饮食)
主要症状:腹痛,多半开始在脐周围、上腹部疼痛,以后逐渐加剧,经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阑尾一旦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可出现右下腹或全腹肌紧张,压痛和肌紧张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上也有一定意义。慢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常感右下腹隐病,并反复发作。恢复期要注意保持适量的身体活动,减少肠粘连的可能。
-
阑尾肿瘤
概述:阑尾肿瘤少见,一般无症状,常在腹部手术中或尸解时发现,前者以恶性者多,后者以良性者为多,有时可因阻塞阑尾腔而形成急性阑尾炎。腺瘤与腺癌:分为绒毛状腺瘤、平滑肌瘤、神经瘤等。若钡剂进入囊肿腔内可显示圆形或椭圆形影。注意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所有阑尾标本均应常规石蜡切片组织学检查。
-
肠痈·瘀滞化热证
定义:肠痈·瘀滞化热证(intestinalabscesswithpatternofstaticbloodandstagnatedqitransformingintoheat)是指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肠痈·气滞血瘀证
定义:肠痈·气滞血瘀证(intestinalabsces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阑尾消炎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anweiXiaoyanPian标准编号:WS3-B-0440-90处方:金银花100g大青叶100g败酱草100g蒲公英100g大血藤100g川楝子20g大黄30g木香30g冬瓜子30g桃仁20g赤芍40g黄芩30g制法:以上十二味,金银花、大黄、木香粉碎成细粉,过筛;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规格:每片重0.25g(相当于总药材1g)。
-
阑尾二号消炎片
处方:蒲公英1562g,厚朴260g,皂角刺260g,大黄260g,硬脂酸镁5g,淀粉170g。制法:取蒲公英干燥粉碎,过120目筛,称取300g剩余的粗粉与厚朴、皂刺、大黄同煎二次,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成350ml,加入上药粉与淀粉,混合均匀,过16目筛,制成颗粒,60℃以下烘干,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每片0.5g。
-
岩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豆:拼音名:Y nD u来源:豆科千斤拔属植物水边千斤拔Moghaniafluminalis(Clarkeexprain)Li[FlemingiafluminalisClarkeexPrain],以根、茎和叶入药。根、茎四季可采,夏季采叶,晒干。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行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阑尾炎,白带。
-
岩豆根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Y nD uGēn别名:岩豆藤根(《四川中药志》),鸡血藤根(《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香花岩豆藤的根。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无毒。功能主治:①《分类草药性》:行气,和血。酒、水煎服。②治腰痛:鸡血藤干根一两,或加猪骨煎服。③治跌打损伤:鸡血藤鲜根一至二两。
-
肠痈·热毒炽盛证
定义:肠痈·热毒炽盛证(intestinalabscess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马氏点
马氏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内科急症》。位于右下腹,当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主治急、慢性阑尾炎。直刺0.5~1寸。
-
薏苡附子败酱散
别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方名:薏苡附子败酱散别名:附子汤、薏苡附子散、败酱散、薏苡败酱汤组成:薏苡仁10分,附子2分,败酱5分。小便当下。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
-
猪殃殃
别名:拉拉藤、锯锯藤、细叶茜草、锯子草、小锯子草、活血草、小禾镰草、锯耳草来源: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猪殃殃GaliumaparineL.var.tenerum(Gren.etGodr.)Reichb.以全草入药。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水湿肿满或小便淋痛不畅等症,可配合杠板归、车前草、海金沙、金钱草等药同用。
-
阑尾穴
概述:阑尾穴:1.经外奇穴名;2.耳穴名。位于小腿外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下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一般直刺1.0~X线钡餐检查发现阑尾排空加速、各例阑尾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现象。位于耳甲艇,大、小肠两穴之间。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建胃
建胃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髌骨中线下6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消化系疾患,如胃下垂,急慢性阑尾炎;瘫痪所致抬腿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丁萝卜
拼音名:DīnɡLu Bo别名:小山萝卜、苦丁、灰地菜、野莴苣、野苦菜、蛾子草、高脚蒲公英、九刀参、八楞麻[江苏]来源:菊科莴苣属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taiwanianaMaxim.epith.mut.,以全草或根入药。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炎,瘀血腹痛,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