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芥子吹鼻散
处方:白芥子1两,舶上莎罗1两,芸苔子1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牙疼。用法用量:每用1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即验。摘录:《圣惠》卷三十四
-
香膏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小品方》:香膏:处方:白芷当归芎藭细辛辛夷通草桂心熏草各22.5克功能主治:治鼻中窒塞。制备方法:上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黄成膏,去滓。《千金》卷六:方名:香膏别名:当归膏组成:当归18铢,薰草18铢,通草18铢,细辛18铢,蕤仁18铢,芎藭半两,白芷半两,羊髓4两(猪脂亦得)。
-
赤龙散
《杨氏家藏方》卷二:赤龙散:处方:赤土2两半,防风(去芦头)2两,赤芍药2两,地骨皮2两,何首乌2两,当归(洗,焙)2两,山栀子仁2两,甘草1两(炙)。功能主治:凉血消风。主治:鼻齆。主治:鼻中肉蝼蛄。《元和纪用经》:组成:赤芍药1两,地龙(去土,微炒)1两,当归1两,防风1两,五加皮1两,麝香2钱半。
-
蟾蜍散
《卫生总微》卷二十:蟾蜍散:处方:干蟾(烧灰)半两,莨菪子(烧微黑)半两,白矾半两,生硫黄1分(上先末),熊胆半两,雄黄1分(研,水飞),芦荟1分(研),麝香1分(研)。功能主治:小儿走马急疳。用法用量:每用1字,煎荆芥汤调下,及敷疮。鼻中痒生疮者,以少许吹入鼻中。主治:小儿口疮。
-
鼻痔方
处方:明矾30克蓖麻7个盐梅5个(去核)麝香少许制法:上药捣为丸。功能主治:主鼻瘜肉。用法用量:绵裹塞鼻中,附着瘜肉,每日一换。鼻中沈出清水,其瘜肉自下。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
三汁饮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九:方名:三汁饮组成:刺蓟汁2合,生地黄汁1合,生姜汁半合。主治:鼻中出血不绝,心闷欲绝。用法用量:上药调和令匀,徐徐饮之;《仙拈集》卷二:方名:三汁饮组成:生地黄汁半钟,生姜汁半钟,蜜半钟。主治:溺血,口鼻出血。用法用量:和匀,空心热服。
-
芎辛散
功能主治:《鸡峰普济方》卷五方之芎辛散主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川芎活血以上荣头角,细辛散寒以旁达肌表,苍术燥湿强脾兼主升阳,干姜温中散冷兼能补火,甘草援中以和诸药也。《医略六书》本方用法:水煎,去滓温服。用法用量:每用1字,搐入鼻中。
-
黑圣散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黑圣散:处方:当归川芎茯苓地榆槐花(焙)败棕艾叶(烧存性)百草霜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肠风脏毒,痔瘘及诸下血。鼻衄,搐1字入鼻中;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圣惠》卷八十:黑圣散:处方:生干地黄半斤,乌巢子半斤,槲叶半斤,棕榈皮1斤,好墨1挺,童子头发4两。
-
二丁散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二丁散:处方:苦丁香丁香栗米赤小豆各7粒石膏少许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鼻不闻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功能主治:鼻痔,鼻不闻香臭,脑漏流涕。候头疼时取下。摘录:《济阳纲目》卷一○四《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王兑方:组成:拣丁香2钱,白丁香2钱,没石子2钱,硫黄3钱,密陀僧3钱。
-
吹鼻散
《圣济总录》卷十五:吹鼻散:处方:芦荟龙脑(研)瓜蒂(捣)消石(研)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圣惠》卷八十七:吹鼻散:处方:虾蟆灰1分,甘草末1分,地榆末1分,麝香半钱,蜗牛壳1分,青黛1钱,人粪灰1钱,蚺蛇胆半分,兰香灰半钱,龙脑半钱。用法用量:先含水满口,后搐药末半字,深入鼻中。
-
木香膏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组成:硫黄半两(细研),蜗牛壳半两(自死干枯,小者为上,净去泥土),木香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研如膏),朱粉半两。《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组成:木香半两,细辛半两(去苗叶),当归半两(切,焙),芎半两,木通半两,蕤仁半两(研),白芷半两。
-
发灰散
《圣济总录》卷二十九:发灰散:处方:乱发1团(如碗大,烧成灰)麝香少许制法:上二味,同研极细。又取少许吹鼻中,立愈。功能主治:鼻衄。主治:痘疮衄血,及诸血证。饮食忍小便,或走马房劳,致胞转脐下,急痛不通;久痢不安,下血成片;疮疖之毒,以空心温酒调服。主治:大小便不通,及便血,五淋,小儿惊痫;
-
通顶散
主治:赤眼肿痛。《圣济总录》卷十六:方名:通顶散组成:龙脑(研)、地龙(去土,炒)、瓜蒂、赤小豆(炒)、马牙消(研)各等分。《银海精微》卷下:方名:通顶散组成:川芎、白芷、谷精草、藜芦、防风、薄荷、牙皂、蔓荆子、细辛、蒲黄。用法用量:口含水搐之,吹入鼻内亦可。川芎,取其清气利窍,升清阳而开诸郁;
-
脂膏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方名:脂膏组成:牛脂(或羊脂、雁鸭脂亦可)如指头大。主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用法用量:上纳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须臾脂消,则物随脂俱出。
-
喷嚏丸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子母秘录》,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喷嚏丸组成:半夏1两。主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中风不语,尸厥,中恶,中鬼。制备方法:上为末,丸如大豆大。附注:《串雅内编》庚生按云:半夏以研细末吹入鼻中为宜。盖为丸塞鼻,每致闭气反为害矣。
-
塞鼻丹
《理瀹》:方名:塞鼻丹组成:薄荷、细辛、巴霜、冰片末各等分。主治:喉痹、喉蛾溃烂,水浆不入。《金鉴》卷八十八:方名:塞鼻丹组成:朱砂1钱,麝香1钱,丁香1钱,乌梅肉1钱,川乌1钱,草乌1钱,当归1钱,三柰1钱,乳香3钱,皂角7分。主治:跌打损伤,鼻中流血不止,神气昏迷,牙齿损伤,虚浮肿痛者,及一切衄血之证。
-
蝼蛄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化学成份:蝼蛄机体组织中含15种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及微量的亮氨酸(leucine)等。共为细未,每用少许,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
-
一字散
为细末,每用一字,吹人鼻中,即时吐出顽涎则愈。《赤水玄珠》卷三十方之一字散:组成:半两钱5枚(火煅醋淬49次),甜瓜子仁5钱,珍珠2钱。《医方类聚》卷二一七引《仙传济阴方》方之一字散:组成:南星(生),全蝎(末),川芎2钱,白芷2钱,荆芥穗2钱。用法用量:每服1字,系2分半,用温酒调下,病在上者,食后服;
-
白芷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白芷膏:处方:白芷3两,白蔹3两,白术3两半,白附子(炮)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及3两,细辛(去苗叶)3两。功能主治:鼻痛。用法用量:每以枣核大,绵裹纳鼻中,日3次。制法:上药用猪脂7两,麻油3两,以慢火煎白芷色黄,去滓,纳鸡屎白,搅和,煎如膏。制法:用酒煎至成膏,收贮瓷瓶。
-
太傅白膏
《千金》卷七:别名:太一神膏组成:蜀椒1升,附子3两,升麻(切)1升,巴豆30铢,芎30铢,杏仁5合,狸骨1两半,细辛1两半,白芷半两,甘草2两,白术6两(一方用当归3两)。及久寒结坚在心,腹痛胸痹,烦满不得眠,饮食咳逆上气,往来寒热;伤寒心腹积聚,诸风肿疾,颈项腰脊强,偏枯不仁,皆摩之,每日1次;
-
黄柏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黄柏汤:处方:黄柏黄连白头翁(一作白蔹)升麻当归牡蛎石榴皮黄芩寄生甘草各6克犀角艾叶各3克制法:上十二味,哎咀。或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或下之不愈,后以涩药断之,下即不止,倍增壮热,或是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如腹中,下血如鱼脑。功能主治:疳热,虫蚀鼻生疮。
-
Cr
生理: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肌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发挥特殊作用。溃疡性鼻炎,鼻中隔变薄,鼻粘膜呈凹性缺损,表面有浓性痂盖,鼻中粘膜苍白,嗅觉明显衰退。铬化合物侵蚀鼓膜及外耳引起溃疡仅偶然发生。现场应急监测方法:速测管法;(2)取本品,照放射化学纯度项下的方法测定,在Rf值约为0.8处有放射性主峰。
-
铬
生理: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肌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发挥特殊作用。溃疡性鼻炎,鼻中隔变薄,鼻粘膜呈凹性缺损,表面有浓性痂盖,鼻中粘膜苍白,嗅觉明显衰退。铬化合物侵蚀鼓膜及外耳引起溃疡仅偶然发生。现场应急监测方法:速测管法;(2)取本品,照放射化学纯度项下的方法测定,在Rf值约为0.8处有放射性主峰。
-
瓜蒂散
《伤寒论》方之瓜蒂散功在涌吐痰涎宿食。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药理作用:瓜蒂含葫芦苦素E、葫芦苦素B等,葫芦苦素内服可刺激胃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兴奋呕吐,引起呕吐;主治痰饮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塞,咽喉干而腹满,饮食则吐,气上冲喉,不得息,脉弦迟或微浮者;制备方法:上甜瓜蒂,日干为细末。
-
药用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生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唐古特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马蹄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掌叶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生军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香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火参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川军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黄良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蜀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锦纹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肤如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将军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锦纹大黄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峻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基部呈心形。(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
通关散
具有通关开窍的功效。用法用量:为细末,吹入鼻中取嚏。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通关散主治中风痰厥,牙关紧闭,昏迷不省。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葱白3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增补万病回春》卷二之通关散:方名:通关散组成:牙皂(去皮弦)1两,生半夏5钱,藜芦5钱,细辛2钱,苦参2钱。
-
干姜散
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之干姜散主治小儿暴痢,腹痛不食。《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干姜散:方名:干姜散组成:干姜(炮)1两,白矾(烧)1两,蛇床子(微炒)1两,甘草(炙,锉)1两,细辛(去苗叶)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防风(去叉)1两,藜芦(去芦头)1分。
-
催嚏开窍法
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3.避瘟散(民间验方)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 5g,皂角30g。主治厥证属痰闭者。
-
藜芦
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花多数,疏生;花大,密集,花被片6,绿白色,基部略具柄,边缘具啮蚀状牙齿,外花被片背面密生短柔毛;天目藜芦碱乙作用较强,猫静脉注射0.45-0.6mg/kg引起反射性降压32%-75%,维持15-60分钟,无块速耐受性。主中风痰壅;
-
保童丸
《圣惠》卷八十五处方牛黄1分(研细),麝香半分(研细),虎睛1对(微炒),珍珠3分(研细),朱砂3分(研细,水飞过),赤芍药1分,赤茯苓2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牡蛎1分(烧为粉),犀角屑1分,芦荟半两(研细),胡黄连半两,熊胆1分(研细),杏仁半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用法用量空心米饮下。
-
青黛散
用法用量:为细末,吹鼻中。若脊膂空虚,准前与服,仍以酥和散摩脊膂上;附注:方中藜芦、莨菪子用量原缺。《济阳钢目》卷一○七之青黛散:方名:青黛散组成:青黛3钱,铜绿2钱,黄矾2钱,黄柏2钱,黄连2钱,藜芦2钱,枯矾2钱,芒消2钱,人言2钱(用红枣1枚去核,各分入内,以火煅作灰用),麝香半钱,轻粉49贴。
-
阿伽陀药
先吐血,后嗽血。诸热疮无问远近,以水煮大黄取汁半合,研药一丸,如梧桐子大,服之,二服止,又水研大黄取汁,以药一丸,研涂疮上,日三遍,禁房、面、五辛,宜冷将息;诸吐血,若因热吐者,不问远近,服之并愈;诸心风虚热,以竹沥渍防风,捣绞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大服之,七服止,慎酒肉、五辛、醋面;
-
地龙散
摘录: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地龙散:组成:地龙1两(微炒),蜴蜥1两(微炙),芎窮1两,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苏枋木1两(锉),木香3分,蒲黄3分,赤芍药3分,牡丹3分,水蛭3分(微炒),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
-
辛夷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组成:辛夷1分,白芷3钱,藁本(去苗土)半两,甘草半两,当归半两。主治:肺热鼻塞多涕,鼻中生疮。制备方法:上用羊髓、猪脂各2两,同诸药相和于石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黄色,放冷。《嵩崖尊生》卷六:组成:羌活、防风、苍术、茯苓、猪苓、泽泻、茵陈、甘草、桑白、地骨。主治:鼻内肉赘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