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府脏
府脏生理学名词。即脏腑。《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参脏腑条。
-
蛊注
因蛊虫侵食府脏致病,并能流注传染他人。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府藏尽而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故谓之蛊注。”其治可用《千金》桃奴汤、大乙备急散等方。
-
鼻大衄
鼻大衄病证名。或名大衄。指鼻腔衄血,兼见口、耳出血。《诸病源候论》:“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圣济总录》载述此证由劳伤过度,府脏生热,热乘血气所致。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等方治疗。
-
石膏杏仁汤
《伤寒总病论》卷五:组成:石膏4两,杏仁2两,前胡2两,甘草1两,栀子仁1两半,麻黄1两半,紫菀1两半,桂枝1两半,大青1两半,玄参1两半,葛根1两半。主治:肺府脏温病,阴阳毒气,若府虚则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伤肺气,暴嗽呕逆。
-
溺死
《金匮要略·杂疗方》曾有溺死救治之载述。《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入,灌注府脏,其气壅闭,故死。王肯堂在《金匮要略方论》治溺死的基础上有所补阐。(《证治准绳·杂病》)《寿世保元·五绝》:“救溺水死者,先以刀斡开溺者口,横放箸一只,令其牙啣之,使可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