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T 487—2016 隐孢子虫病的诊断
人摄入卵囊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卵囊内子孢子逸出,附着并侵入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区(刷状缘层内),形成纳虫泡,虫体在纳虫泡内行裂体增殖,发育为滋养体,经3次核分裂发育为Ⅰ型裂殖体。再滴加10%硫酸溶液至涂片呈粉红色为止(脱色1min~D.1.4.2染色方法先进行金胺酚染色后,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
-
巴贝虫病
巴贝虫的子孢子通过蜱叮咬随唾液进入人或脊椎动物体内,侵入红细胞后,通过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发育成裂殖子。血液涂片镜检时,在红细胞内发现有多个环形体,而无色素颗粒。单用克林霉素肌内注射或与奎宁口服伍用,既能迅速退热,又能减少原虫血症,此乃近年来用于治疗微小巴贝虫所致人巴贝虫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
梨浆虫病
巴贝虫的子孢子通过蜱叮咬随唾液进入人或脊椎动物体内,侵入红细胞后,通过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发育成裂殖子。血液涂片镜检时,在红细胞内发现有多个环形体,而无色素颗粒。单用克林霉素肌内注射或与奎宁口服伍用,既能迅速退热,又能减少原虫血症,此乃近年来用于治疗微小巴贝虫所致人巴贝虫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
传播生殖
传播生殖是孢子虫类的一种生殖类型。进入寄主体内的孢子虫等营养体(trophzoite)通过无性繁殖分裂成许多裂殖子(merozoite),由裂殖子进一步产生裂殖子的过程(裂体生殖)完成后,便形成有性的配子母细胞。然后由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合子,进一步分裂最后变成孢子虫,又开始新的感染。
-
等孢子球虫病
概述:等孢球虫病(isoporiasis)是由等孢子球虫寄生在人肠黏膜上皮,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大约1周后,部分裂殖子在上皮细胞内或肠腔中发育为雌、雄配子母细胞与雌、雄配子,经交配后形成合子并分泌囊壁发育为卵囊,在体内或随粪便排出并继续发育。黏膜上皮还可发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
等孢球虫病
概述:等孢球虫病(isoporiasis)是由等孢子球虫寄生在人肠黏膜上皮,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大约1周后,部分裂殖子在上皮细胞内或肠腔中发育为雌、雄配子母细胞与雌、雄配子,经交配后形成合子并分泌囊壁发育为卵囊,在体内或随粪便排出并继续发育。黏膜上皮还可发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
蒿芩清胆汤
概述:蒿芩清胆汤记载于《重订通俗伤寒论》,其组成为青蒿6g、淡竹茹9g、半夏5g、赤茯苓9g、黄芩9g、枳壳5g、陈皮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煎)9g,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效。湿热郁蒸发黄者,加茵陈、栀子等以利胆退黄。对肝胆功能的影响:君药青蒿中的黄花蒿等水煎剂氯仿提取物对大白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
隐孢子虫
人和许多动物都是本虫的易感宿主,当宿主吞食成熟卵囊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子孢子在小肠脱囊而出,先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再侵入其中,在被侵入的胞膜下与胞质之间形成纳虫空泡,虫体在空泡内开始无性繁殖,先发育为滋养体,经3次核分裂发育为Ⅰ型裂殖体。裂殖子被释出后侵入其它上皮细胞,发育为第二代滋养体。
-
隐孢子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感染人体的主要为小隐孢子虫经口食入卵囊,卵囊有2种,一种为薄壁卵囊,其子孢子可在肠道内直接孵出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导致宿主体内重复感染;成熟的Ⅰ型裂殖体含8个裂殖子。厚壁卵囊在肠上皮细胞或肠腔内经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在囊内形成4的子孢子后。完成整个生活史约需5-11天。
-
脑型疟疾
疾病别名恶性疟疾,脑型疟,恶性疟,perniciousmalaria疾病代码ICD:B50.0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脑型疟疾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发展中国家,脑型疟疾是导致死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也发现其对去热带地区的旅游者影响与日俱增。蒿甲醚,肌注首剂0.2g,第2~偶见黑尿热。
-
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1)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cycle,简称红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sporozoite)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经30分钟后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进行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红细胞外期裂殖体。
-
疟疾
疟疾的病因病机:疟疾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温疟/暑热内郁的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剧烈,抽搐,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