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疏肝
健脾疏肝是一种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主要表现为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症候。针灸常选太冲、期门、太白、足三里、脾俞、章门等穴。针宜补泻兼施。
-
培土抑木
培土抑木为治法之一。是一种用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穴位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泻太冲、期门疏肝,补脾俞、章门、阴陵泉、足三里等健脾。代表方剂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为治法。指用具有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等的治法。治疗肝气犯脾、肝脾不和,症见胁胀或痛、肠鸣、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细等,可用逍遥散。健脾疏肝是一种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针灸常选太冲、期门、太白、足三里、脾俞、章门等穴。
-
健脾疏肝汤
处方:党参10克,白术5克,茯苓10克,米仁5克,柴胡15克,郁金10克,丹参12克,白芍1.5克,川楝15克,鸡内金15克,谷芽10克,延胡索15克。功能主治:健脾疏肝。主肝脾不和。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徐兆祥方
-
乙肝解毒汤
处方: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主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慢性乙型肝炎。
-
益肝汤
处方: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藿香10克,茵陈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5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摘录:关幼波方《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名:益肝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白术、牛膝、川断、山药、木瓜、远志、乌药、乳香。功效:调荣卫,和气血。
-
健脾疏肝功
健脾疏肝功是当代气功师李玉银编创的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套路功法。功路分育丹(双手抱丹田)、行动(健脾疏肝行气血)、柔肝(双拳揉肝观“期门”)三步。要求行此功者树立信心,心情舒,不可操之过急,配合食疗,环境安静、优美、空气新鲜。
-
芪苡汤
处方:黄芪60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当归15克,旱莲草30克,白术20克,白芍15克,重楼10克,丹参30克,薏苡仁10克,料姜石60克。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健脾疏肝,化瘀解毒。主正气不足。(乳腺癌)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癌瘤证治学》
-
肝气犯胃
参见:肝气犯脾为证候名。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症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
-
木克土
木克土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参见肝气犯脾:肝气犯脾指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肝气犯脾
肝气犯脾为证候名。五行学说中也称“肝木乘脾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
-
肝木乘脾土
肝木乘脾土为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胃属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脾气急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若主要表现为嗳气、吞酸、呕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宜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