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铍刀
出《华佗别传》。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披针
披针即铍针。见《外科正宗》。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土黄散
《普济方》卷四○六:方名:土黄散组成:土消1两,大黄(细末)1钱。主治:赤流丹毒。用法用量:上2味相合,新汲水调,搅匀。先用1小铍刀刺赤流,去赤晕恶血毒汁,次用鸡毛蘸,时时涂扫。
-
䤵针
䤵针即铍针。䤵同铍,古代九针之一。《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铍针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䤵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铍针
古代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取气尽。”
-
甘鳖散
别名:甘遂散处方:连珠甘遂1两,木鳖子2个(一雌一雄,去壳研)。功能主治:肾脏风攻注脚膝;注意:宜软饭将息。或者欲以铍刀决之。后十年过毗陵,率其子列拜以谢云:向脚疾至今不复作,虽积年肾脏风并已失,今健步不苦矣。摘录:方出《本事》卷四,名见《普济方》卷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