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血能化气,并可作为气运行的载体。这是阐明气血关系的一种理论。唐容川《血证论》指出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或依附的根据,血虚则气少,血竭则气脱,血瘀则气滞。治疗上,补气常结合养血,行气通经还须散瘀活血,就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气血冲和
气血冲和指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流行,气也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作用,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即可发病。《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
血病及气
血病及气为病机。气血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血分有病,可影响及气而出现气分病变。如血为气母,血虚可致气虚;血能载气,血脱可致气脱。例如:血脱气脱又称气随血脱。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以固脱。
-
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为病机,是指气与血失去相互协调平衡的病理变化。人若有病,气病可影响血病,血病可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瘀,血滞亦可致气滞,出现疼痛、血瘀等症;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疮疡行气法
疮疡行气法外科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疡科选粹》卷一。疮疡初起,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据此,疮疡内治多重行气之法。常用方如逍遥散、舒肝溃坚汤,药物有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等均可随证选用。
-
气病及血
气病及血为病机。指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由于气的功能失常而影响及血,导致血虚、瘀血或出血。参见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