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为补法之一。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等。针灸常选肾俞、太溪、气海、肺俞、太渊、膏肓俞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喘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甚等症。用党参、鹿茸、海龙、海马、熟地、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龙骨、磁石、五味子等药。
-
三味安肾丸
处方:破故纸小茴香乳香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肾纳气。治下虚,肾气不得归元,变见杂症,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摘录:《医学人问》卷七
-
豚卵
《*辞典》:豚卵:出处:《本经》拼音名:T nLuǎn别名:豚颠(《本经》),猪石子(《济生方》),猪睾丸(《本草蒙筌》)。功能主治:补肾纳气,治哮喘,疝气,少腹急痛,癃闭。附方:①治惊痫中风,壮热瘈疭,吐舌出沫:豚卵一双(细切),当归二分。(《普济方》)②治小儿腹股沟疝:猪隐睾一个(阉割小猪时取)。
-
交泰调脉方
主治: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期前收缩、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证属心肾不交、血脉痹阻者。方解:方中丹参活血祛瘀调畅血脉,黄连清心安神定志,肉桂温营血而利血脉,楮实子补肾纳气宁心。其中黄连苦寒清心火,配肉桂辛热以温肾阳,是取“交泰丸”(《韩氏医通》)交通心肾之义;
-
都气丸
《张氏医通》卷十六:都气丸:处方:熟地黄104克山萸肉干山药(微焙)各52克牡丹皮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五味子30克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补肾纳气。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肾水不固。伤肾咳嗽,气逆烦冤,俯仰不利。固摄下焦,必须绝欲。都气丸加牛膝、肉桂。
-
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为病机。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气虚衰,气不归元则肾不纳气。肾不纳气指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气,致气交换不足,气浮于上,动则气急的病理变化。见气短、气喘、动则喘甚而汗出、呼多吸少等吸气困难表现,面虚浮、脉沉细无力或虚浮无根。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治宜补肾纳气。
-
上病下取
②针灸取穴原则之一。治疗学术语·上病下取:上病下取为治疗学术语,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如呃逆、反胃由于阳明腑实者,用承气汤法;久喘用补肾纳气法;头晕取太冲、丰隆等。如胃火牙痛可下取内庭,肝火头痛可下取行间。
-
肺肾阴虚
肺肾阴虚为肺肾两虚的一种。指肺肾阴液虚损,虚火内生,肺失清肃的病理变化。肺肾气虚可见喘咳、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治宜温补脾肾或补肾纳气。肺肾阴虚可见咳嗽、盗汗、五心烦热、痰中带血、潮热、梦遗等症。治宜滋阴降火,肺肾同治。
-
肺肾气虚
肺肾气虚为肺肾两虚的一种。指肺肾精气俱虚,肺失肃降,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肺肾气虚可见喘咳、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治宜温补脾肾或补肾纳气。肺肾阴虚可见咳嗽、盗汗、五心烦热、痰中带血、潮热、梦遗等症。治宜滋阴降火,肺肾同治。
-
哮喘温肾疗法
哮喘温肾疗法是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预防复发的方法。温肾法常用的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左归丸、参蛤散、金匮肾气丸等。胡国让等观察了温阳片(附子、生地、山药、仙灵脾、补骨脂等)防治本病的疗效,以血清IgE为指标,结果发现,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有季节性升高的规律。
-
肺肾两虚
肺肾两虚泛指肺肾两脏同时出现的虚症。肺肾气虚可见喘咳、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肺肾同治是一种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肾俞、复溜(或太溪)等穴,针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