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肉
《*辞典》:蚌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B nɡR 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因此鳃板或系蚌的储钙处所。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烧存性,研细。
-
河蚌
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红斑性狼疮者食用;可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等症。
-
胁痛·肝经湿热证
定义:胁痛·肝经湿热证(hypochondriacpain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Channel)是指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口苦,脘腹痞闷,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腻,或有黄疸,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针灸治疗:方一:实证取期门、肝俞、支沟、阳陵泉、丘墟等穴为主。
-
阴黄·湿热蕴结证
阴黄·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治法:阴黄·湿热蕴结证治宜利湿清热,以除余邪。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
阳黄·湿重于热证
定义:阳黄·湿重于热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dampnesspredominatingoverheat)是指湿热蕴结,湿邪偏重,以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
蚌肉多糖
2012年1月20日,卫生部发布公告(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2号),批准蚌肉多糖为新资源食品。食用量:≤2.5克/天性状:白色粉末粗多糖(以葡萄糖计):≥70g/100g蛋白质:≤8.0%水分:≤9.0%灰分:≤5.0%铅(以铅计):≤0.5mg/kg砷(以砷计):≤0.5mg/kg使用范围:调味品、汤料、饮料、冷冻食品
-
生银中毒
生银中毒为病名。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银毒药物,如葱汁、鸡子汁、鸭血、鸭通汁等。参见金石中毒:金石中毒为病名。因服食金石类药过量、过久而导致的中毒。
-
金石中毒
又称丹石中毒,是指因服食含铅、汞等重金属药过量、过久所致的中毒病。金石中毒的病因病机:因服食金石类药过量、过久而导致的中毒。
-
丹石中毒
丹石中毒为病名。参见金石中毒、石药中毒:金石中毒为病名。因服食金石类药过量、过久而导致的中毒。《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方。指汉、魏至唐初时期士大夫们为求长生不老,恣服钟乳石、硫黄、紫石英等矿物药组成的钟乳石散、五石散等所出现的种种药毒证名。
-
生金中毒
生金中毒为病名。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生金毒药物,如白药子、翡翠石、鹧鸪肉、鸭血、白鸭通汁、生鸡屎淋汁等。参见金石中毒:金石中毒为病名。因服食金石类药过量、过久而导致的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