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刺
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使恢廓通畅。
-
趁痛丸
《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处方:大戟(刮去皮)甘遂白芥子各30克制法:上三味,捣罗为末,用大麦面30克和匀,醋调作饼子,慢火炙黄熟,再捣罗,用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圣济总录》卷十《朱氏集验方》卷一引朱仁卿方:趁痛丸:处方:五灵脂赤芍药各15克川乌1个没药12克麝香3克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
-
清吴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所属部位:上臂清吴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清冷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
清灵
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清灵穴主治病证: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
清冷渊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
-
清冷泉
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清冷泉穴主治病证: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
清泠渊
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
小叶双眼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双眼龙:拼音名:XiǎoY ShuānɡYǎnL nɡ别名:毛果巴豆、桃叶双眼龙、细叶双眼龙、巡山虎来源: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毛果巴豆CrotonlachnocarpusBenth.,以根和叶入药。幼枝被灰黄色星状毛。性味:味辛;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痹痛,产后风瘫,带状疱疹,跌打肿痛,脓肿,瘭疽,毒蛇咬伤。
-
十二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十二节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承命
定位:经外奇穴·承命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后太溪穴直上3寸处。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1.5寸,局部有酸胀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胰岛功能不全者,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说明针刺三阴交可能对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腺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
三阴交
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三阴交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下肢痿痹,脚气;
-
大阴
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三阴交穴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