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肓之原
概述:肓之原:1.脖胦(气海);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
肓门
肓门穴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腹痛,乳疾,现又多用肓门穴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胃痉挛,胃炎,腰肌劳损等。俯卧取穴。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或艾条灸10~肓门配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
十二原
五脏阴经原(俞)穴,左右各五,共10个,加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称为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及《难经》均载十二经各有一原,称为十二原。十二经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十二原穴的作用: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
-
募原
概述:募原:1.与膜原通;指胸腹部脏腑之间的系膜。《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膏(膈)之原、肓之原·募原:募原主要指膏(膈)之原、肓之原,又概指病邪蕴结之处。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膜
膜状组织·膜:膜指体内形如薄皮的膜状组织。如耳膜、筋膜等。《黄帝内经素问·疟论》:“横连膜原也。”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以血丝疏密和红赤的浓淡不同,可分为赤膜和白膜。膜的辨证分型: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