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归经
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
-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
-
泻火定痛汤
《石室秘录》卷二:方名:泻火定痛汤组成:栀子3钱,白芍5钱,甘草1钱,良姜3分,天花粉2钱,苍术1钱,杜仲1钱。用法用量:水煎服。然黄连性燥,心火正在燥烈之时,以燥抽燥,正其所恶,不特不能去火,而转助其焰矣,不若栀子泻肝木之邪,母衰则子亦衰,不泻心火,正所以泻心火也。
-
实者泻其子
实者泻其子为治则。《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有实火,症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采用泻心火有助于平泻肝之实火,应泻本经(肝木)子穴行间(火),兼泻心经(子经)火穴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