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苏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④《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带下,血痢,头风目眩,产后中风及血不止。(《圣惠方》)④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
-
荠薴
1.《本草图经》:陈藏器谓荠薴自是一物,非水苏。苞片披针形,比小花梗长;演唱肯穗状花序花多皱缩成团,花冠黄白色。全草含油率为0.11%-0.17%,其主要成分为左旋甜没药烯(bisabolene), -丁香烯(a-caryophyll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性味:味辛;大肠经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和胃制酸。虫积腹痛;
-
草石蚕
原形态:圆盖阴石蕨,又名:阴石蕨。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长5~气微,味淡。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风湿性疼痛。(《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⑤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g,根30-60g;
-
水苏属
中文名水苏属拼音名shuisushu拉丁名Stachys中国植物志66:2描述StachysL.水苏属,唇形科,约300种,除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全球均产之,我国约有18种,南北均有分布,其中甘露子S.sieboldiiMiq.原产我国,野生于华北及西北各省区,我国其他各省区以及欧洲、日本、北美等地广为栽培,其地下肥大块茎供食用,最宜作酱菜或泡菜。
-
虎尾草
拼音名:HǔWěiCǎo别名:水苏麻、沙虫药、荷麻根、大马鞭梢、大麻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香共菜的叶或根。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针形,长2.5-18cm,宽0.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骤然鸾生命上延至叶柄上部微柔毛。萼齿5,卵形,近相等,长约为花萼长之1/3,果时花萼直立,增大,长约4mm;
-
土虫草
概述:土虫草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sieboldiiMiq.的块茎或全草。性味:甘,平。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
-
地蚕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地蚕为中药名,出自《日用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性味:甘,平。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别名: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geobombycisC.Y.Wu,以块茎入药。
-
甘露儿
概述:甘露儿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功能主治: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运用: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化学成分: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等。
-
破布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破布草:拼音名:P B Cǎo别名:野甘露来源:唇形科破布草Stachyskouyangensis(Van.)Dun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叶柄长约1.5cm,被刚毛;小苞片条状披针形,常早浇;性味:味淡;性凉归经:归脾;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2.《云南中草药》:治疮疖,骨髓炎,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
地牯牛草
概述:地牯牛草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功能主治: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化学成分: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等。
-
甘露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露子:拼音名:GānLùZǐ别名:宝塔菜、地蚕、草石蚕、土人参、地牯牛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StachyssieboldiMiq.,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功能主治: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备注:在湖南认为本品能补中益气,故用以治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病后体虚,气虚头痛,疳积等症,供参考。
-
毛水苏
别名:水苏草、野紫苏、山升麻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毛水苏StachysbaicalensisFisch.ex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甘、辛,微温。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止血。用于感冒,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崩漏,胃酸过多;针筒菜(长圆叶水苏、野油麻、地参)StachysoblongifoliaBenth.,亦同等入药。
-
天芝麻
概述:天芝麻为中药名,出自《李氏草秘》,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水苏之别名。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性味归经:辛,微温。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
-
水苏根
出处:《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拼音名:ShuǐSūGēn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根茎。8月间结果后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苏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治打伤、扑伤,并治诸烂痛疮癣,吐血。②《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清火,平肝,补阴。治失音咳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
-
芒种花
藤黄科植物金丝梅的全株·《中医大辞典》·芒种花:芒种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拼音名:MánɡZhònɡHuā英文名:HerbofGoldencupSt.John'swort别名:金丝桃、洱海连翘、云南连翘、栽秧花、土连翘。种子多数,细小,圆柱形。舒筋活血,治牙痛,催乳;
-
水禾麻
《*辞典》:水禾麻: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H M 别名:山麻(《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大水麻、水苏麻(《贵州民间药物》)。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腋生,长达20厘米;性味:性温,味淡。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接骨,解表寒。②治风湿骨痛:水苏麻根二两,山豆根、八爪金龙各七钱,追风伞一两五钱。
-
假水苏属
中文名假水苏属拼音名jiashuisushu拉丁名Stachyopsis中国植物志65(2):501描述StachyopsisPopovetVved.假水苏属,唇形科,有假水苏S.oblongata(Schrenk)Popov.etVved.等3种,产苏联及我国新疆,新疆3种均产。多年生直立草本;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伸于上唇片之下,花丝扁平,后对具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叉开;
-
产复康颗粒(冲剂)
药典标准:中药名称:产复康颗粒(冲剂)拼音名:ChanfukangChongji来源:本品为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香附(醋制)昆布、白术、黑木耳等经加工制成的冲剂。鉴别:(1)取本品2g,加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草头
苜蓿具有清热利尿、舒筋活络、疏利肠道、排石、补血止喘的功效;叶含有芒柄花醇(ononitol)、维生素A元及C、D、E、K等。拼音名:MùXu英文名:HerbofAlfalfa,HerbofCaliforniaBurclover,Alfalfa,Lucerne别名:牧蓿、木粟、怀风、光风、连枝草、光风草、南苜蓿、金花菜、草头、母齐头、黄花草子、磨盘草子、黄花菜。
-
紫苜蓿
苜蓿具有清热利尿、舒筋活络、疏利肠道、排石、补血止喘的功效;叶含有芒柄花醇(ononitol)、维生素A元及C、D、E、K等。拼音名:MùXu英文名:HerbofAlfalfa,HerbofCaliforniaBurclover,Alfalfa,Lucerne别名:牧蓿、木粟、怀风、光风、连枝草、光风草、南苜蓿、金花菜、草头、母齐头、黄花草子、磨盘草子、黄花菜。
-
毛蕊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蕊花:拼音名:M oRuǐHuā别名:一柱香、大毛叶、海绵蒲、毒鱼草来源:玄参科毛蕊花属植物毛蕊花VerbascumthapsusL.,以全草入药。基生叶和下部的茎生叶倒披针状长圆形,长达15cm宽约6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状,边缘具浅圆齿;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止血散瘀。治疮毒,刀枪伤,跌打损伤。
-
益母草注射液
0.5%)脱色至溶液无色,加1%的苯甲醇,加注射用水使成1ml中含水苏碱20mg,脱炭,精滤,灌封,灭菌,即得。检查pH值应为4.5~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盐酸水苏碱对照品25mg,置25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盐酸水苏碱1mg)。用于止血调经。2ml,一日1~
-
箭叶水苏属
中文名箭叶水苏属拼音名jianyeshuisushu拉丁名Metastachydium中国植物志66:28描述MetastachydiumAiry-Shaw箭叶水苏属,唇形科,只有箭叶水苏M.sagittatum(Regel)C.Y.WuetH.W.Li1种,产苏联及我国新疆。多年生草本;雄蕊4,二强,内藏,花丝密被成簇的长单毛,且近基部有大小不等的乳凸状毛,基部三角形增大,花药肾形;
-
紫参
紫参紫参HerbaSalviaeChinesnsis(英)ChineseSageHerb别名石见穿、石打穿、月下红。叶对生,全为单叶或茎下部为三出复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采制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化学成分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
菠菜子
《*辞典》:菠菜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BōC iZǐ别名:刺蒺藜(《滇南本草》)来源:为藜科植物菠菜的果实。化学成份:含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性味:性微温,味微辛甜。归经:入脾、肺二经。功能主治:祛风明目,开通关窍,利肠胃。(性味以下出《滇南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刺藦苓草
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拼音名:C M L nɡ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叶根出,叶片披针形,长10~苞片3枚 生,无柄,边缘具刺状锯齿;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化学成份:含醇式皂甙、甙类。大剂量则催吐。
-
水鳖
根据上述生境、植物形态和《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即为水鳖科植物水鳖。拼音名:ShuǐBiē别名:水白、水苏、芣菜、马尿花、水旋覆、油灼灼、白苹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鳖科植物水鳖的全草。性味:味苦;此种水白,另有一个特征是叶背有一水泡状气囊组织,就是陈藏器所说的“叶下有一点水沫。”苏恭云:此有三种:大者曰苹;
-
椰子瓤
《*辞典》:椰子瓤:出处:《本草衍义》拼音名:YēZiR nɡ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胚乳(椰肉)。食部含维生素B1_173微克%,B5_103微克%,B2微迹,α-生育酚700微克%,γ-生育酚250微克%。临床应用:治疗姜片虫病:将椰子去外皮,在内皮上钻孔取出椰水,加0.25%安息香酸防腐;
-
抗宫炎胶囊
抗宫炎胶囊药典标准:品名:抗宫炎胶囊KanggongyanJiaonang处方:广东紫珠干浸膏334g、益母草干浸膏88g、乌药干浸膏78g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加玉米朊7.5g,混匀,制粒,干燥,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检查: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L)。带下伴阴痒或有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
-
益母草颗粒
益母草颗粒药典标准:品名:益母草颗粒YimucaoKeli处方:益母草1350g制法: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3小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90~含量测定: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混匀,取适量,研细,取约6g或2g(无蔗糖),精密称定,加沸水10ml使溶解,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1~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
石打穿
概述:石打穿为中药名,出自《江苏药材志》,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石见穿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chinensisBenth.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镇痛。1.治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骨痛,痛经,赤白带下,瘰疬。化学成分:本品含齐墩果酸、熊果酸、β-乳香脂酸、β-谷甾醇、原儿茶醛等。根含水苏糖。
-
红花艾
概述:红花艾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益母草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微苦,微寒。入肝、心包、肾经。药理作用:益母草碱或叶的水煎剂能使子宫收缩,与麦角新碱相似,水浸剂静脉注射能引起动物血压下降,尿量增加,冠脉流量增加,防治实验性心肌缺血、微循环障碍和缺血性肾功能衰竭。
-
益母草片
本品每片含益母草以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计,小片不得少于9.0mg,大片不得少于18.0mg。4片,一日2~(2)取本品1片,除去包衣,研细,加无水乙醇10ml,搅匀,滤过,滤液加活性炭约0.5g,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酸性无水乙醇(无水乙醇:盐酸=9:1)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水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麻:别名:水麻柳、水苏麻来源:荨麻科水麻Debregeasiaedulis(Sieb.etZucc.)Wedd.,以茎皮、叶入药。生境分布:甘肃、陕西、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解毒。主治小儿急惊风,风湿关节痛,咳血,痈疖肿毒。5钱,外用适量。
-
益母草胶囊
益母草胶囊药典标准:品名:益母草胶囊YimucaoJiaonang处方:益母草2500g制法: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煎煮1小时,第二、三次各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4~本品每粒含益母草以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计,不得少于6.2mg。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4粒,一日3次。
-
抗宫炎片
注1.广东紫珠干浸膏的质量标准[制法]取广东紫珠,润透,切成小段或原片,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减压干燥,即得。[鉴别]取本品0.5g,研碎,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盐酸(0.1mol/L)5ml溶解后,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1~
-
月下红
概述:月下红为中药名,出自《苏州本产药材》,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石见穿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chinensisBenth.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镇痛。1.治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骨痛,痛经,赤白带下,瘰疬。化学成分:本品含齐墩果酸、熊果酸、β-乳香脂酸、β-谷甾醇、原儿茶醛等。
-
地瓜儿
概述:地瓜儿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功在活血,益气。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化学成分: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Lycopose)、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
地蚕子
概述:地蚕子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功在活血,益气。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化学成分: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Lycopose)、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
吊菜子
概述:吊菜子为中药名,出自《广州植物志》,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茄子之别名。别名:落苏、矮瓜、吊菜子、草鳖甲。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大肠经。1.治肠风下血,血痔。2.治热毒疮痈,研末调敷;化学成分:果实含对一香豆酸、绿原酸、δ-羟基谷氨酸、飞燕草苷,还含葫芦巴碱、水苏碱、胆碱、茄碱。
-
食诸鱼中毒
食诸鱼中毒病名。证见头晕、面肿、肤红搔痒、心腹满闷烦乱;《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鱼毒诸药。如紫苏、荏叶、水苏、芦根、芦花、菩萨草、大黄汁、马鞭草汁、苦参、缩砂仁、草豆蔻、酱汁、米醋、胡麻油、黑豆汁、冬瓜汁、橘皮、乌梅、橄榄、蜀椒、胡椒、莳萝、茴香、胡葱、大蒜、朴硝、蓬砂、鲛鱼皮、獭皮等,可资参考。
-
益母草流浸膏
益母草流浸膏药典标准:品名:益母草流浸膏YimucaoLiujingaoLEONURUSLIQUIDEXTRACT来源:本品为益母草经加工制成的流浸膏。鉴别:取盐酸水苏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其他:应符合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O)。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经水量少。
-
叶序
叶在整枝上排列的次序叫叶序,常见叶序有互生、对生、 生、簇生。互生(alternate)每茎节上只生1枚叶,交互而生或成螺旋状着生,如水稻、小麦、桃、梨、蚕豆、棉、南瓜等的叶序。在对生叶序中,一个节上的2枚叶常与上下相邻的2对叶交叉成十字形,称为交互对生(decussate),很多对生叶序常为交互对生,如薄荷和水苏。
-
白鸡屎藤
《*辞典》:白鸡屎藤: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B iJīShǐT nɡ别名:臭皮藤、臭茎子、迎风子(《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小枝密被白色柔毛。花期秋季。功能主治:治黄疸,痢疾,食积,痞块,经闭。(《贵州民间药物》)②治肝炎:白鸡屎藤、水苏麻、大小血藤、白薇各三至五钱。
-
茶树根
《*辞典》:茶树根: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Sh Gēn来源:为山茶科植物茶的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切片,加水煎浓。风湿性心脏病加枫荷梨1两、万年青2钱,高血压性心脏病加锦鸡儿1两,共煎。初步观察,以对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疗效较著,而对窦房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持久性房颤等似无效果。
-
玳玳花
《*辞典》:玳玳花: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D iD iHuā别名:枳壳花(《草花谱》),代代花(《饮片新参》),酸橙花(《药材学》)。6月间采摘花蕾,先用急火烘至七、八成干,呈显黄色后,再用文火烘至全干,切勿烘焦。果熟期12月。上部较膨大,基部具花柄;尚含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功能主治:疏肝,和胃,理气。
-
水火麻
拼音名:ShuíHuǒMá别名:水苏麻、玄麻、水苎麻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序叶苎麻的全草。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9cm,宽3-5cm,生小枝上的长仅1-2cm,宽0.5-lcm,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粗齿,表面深绿色,密生点状钟乳体和伏生白色短硬毛,背面淡绿色,沿叶脉伏生短毛。
-
蜂药
拼音名:FēnɡYào别名:翠云草、翠羽草、石打穿、水梭罗、家昌金、小爬岩草、地虱子、风 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疏叶卷柏的全草。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极少,生在囊穗基部,小孢子囊生在囊穗基部以上。性味:淡;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祛痰止咳;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肺热咳嗽;
-
复方益母草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YimucaoGao标准编号:WS3-B-3625-98处方:鲜益母草50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地黄10g红花10g制法:以上六味,将鲜益母草切段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0(25℃)的清膏。用于血瘀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量少色暗,午后作烧,产后瘀血不净。
-
水苏方
《普济方》卷四十七:组成:水苏1升,酒2升。主治:风头眩。用法用量:煮汁1升半,顿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