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该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
舌诊
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个方面。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
-
产后舌出
概述:产后舌出为病证名。出戴武承《女科指南集》。病因病机:舌尖属心,舌根属肾,舌两边属肝胆,一舌原通三经之气。据《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载述,舌通数经之气: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产后元神虚惫,少阴(心经)厥阴(肝经)大败,经脉失养,导致舌出不收。治疗:治宜于舌上外涂朱砂末,内服保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