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疟
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右脉弦长,呕逆胸满者,柴葛平胃散;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暑疟
是指以寒热时作,寒轻热重,热后汗出淋漓,汗后诸症消退,伴口渴引饮,面垢齿燥,胸闷泛恶,尿黄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湿疟·暑疟:暑疟为病证名。
-
厚朴草果汤
《温病条辨》卷二:厚朴草果汤:处方:厚朴4.5克杏仁4.5克草果3克半夏6克茯苓块9克广皮3克功能主治:治湿疟,热少湿多,舌苔白腻,胸脘痞闷,寒起四肢,渴喜热饮。湿邪内蕴,脾阳不主宣达,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治之者,当以苦辛温之法以化之,使湿化则暑无依附,而病自愈耳。
-
湿热疟
《症因脉治》卷四:“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发作时兼见身重肢痛、呕逆胀痞等证。身体重痛,肢节烦疼,脉浮紧者,用羌活败毒散;脉弦长,呕逆胸满者,用柴葛平胃散;如属湿热,脉洪数者,用加味香薷饮。参见疟疾、湿疟、暑疟条。
-
柴平汤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汤:处方: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3.6克苍术(泔浸)4.5克厚朴(姜制)3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祛温和胃。功能主治:痎疟,湿疟,食疟;②《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
平胡饮子
《医学入门》卷八:别名:柴平汤组成:平胃散、小柴胡汤。主治:疟,寒热相等;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附注: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宦邸便方》)。
-
疟邪
《内经》称疟、痎疟;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
-
血疟
《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血疟者,或衄血,或便血,或女人月事适来,皆是血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发作无时疟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内经》称疟、痎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胃苓羌活紫苏汤
《慈航集》卷下:方名:胃苓羌活紫苏汤组成:甜白术3钱,茅苍术1钱2分,云苓5钱,泽泻1钱2分,羌活8分,紫苏1钱,柴胡6分,青皮1钱5分,草蔻仁1钱(研),甘草3分。主治:湿疟。此疟发时,先热后寒,或但热不寒,身体重痛,肢节烦痛。用法用量:加煨姜3钱,大枣3枚为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