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欠
呵欠为症状名,又称欠、欠伸、呼欠。见《医碥·欠嚏》、《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指自觉困倦时不自觉地张口深呼吸的表现。自觉困乏而伸腰呼气,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时。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治宜益精补肾。
-
欠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闭口·欠:“欠”指闭口。《灵枢-本输》:“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欠㰦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虚则欠 多由肺气不足所致。”《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 )。”欠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咽鼓管
咽鼓管亦称耳咽管,它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这就使鼓室内空气和大气相通,因而通过咽鼓管,可以平衡鼓室内空气和大气压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压力差,这对于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有重要意义。咽鼓管阻塞时,鼓室气体将被吸收,使鼓室内压力下降,引起鼓膜内陷。
-
耳咽管
咽鼓管亦称耳咽管,它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这就使鼓室内空气和大气相通,因而通过咽鼓管,可以平衡鼓室内空气和大气压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压力差,这对于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有重要意义。咽鼓管阻塞时,鼓室气体将被吸收,使鼓室内压力下降,引起鼓膜内陷。
-
四圣汤
《普济方》卷四○三:组成:白芍药1两,升麻1两,甘草5钱,紫草5钱,干葛1两,木通5钱(去皮节)。主治:身热如火,头痛颊赤,面红呵欠,鼻疮,疮疹已出未出时。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中盏,加生姜2片,葱白2根,山楂子根3寸,同煎热服。加减:壮热心烦,加人参、赤茯苓、石膏、麦门冬(去心)。制备方法:上锉散。
-
脏躁·心脾两虚证
脏躁·心脾两虚证(hysteria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思虑伤脾,化源不足,心神失养,以心中烦乱,悲伤欲哭,少寐多梦,头晕失眠,呵欠频作,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脏燥证候。
-
脏躁·心肾不交证
脏躁·心肾不交证(hysteriawithsyndromeofincoordinationbetweenheartandkidney)是指心肾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既济失调,以哭笑无常,呵欠频作,头晕耳鸣,心悸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不欲多饮,腰酸膝软,便秘溲赤,舌红,苔少,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脏躁证候。
-
伤风吐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小儿药证直诀》分:1.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能乳食,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治宜生津散邪。症见吐泻,身凉,昏睡露睛,吐沫,泻青白色,不渴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用益黄散,或理中汤加减。
-
伤风吐
伤风吐为病证名。感受风冷而致吐者。多因小儿调护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气不得顺,故逆上呕吐。《保幼大全》载其症为“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等。治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用藿香正气散。
-
伤风后发搐
伤风后发搐为病证名。伤风后引起的抽搐。《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多由患儿素禀胎元不足,外感风寒,邪扰经络而引起。治宜发散风寒,舒经活络。
-
落架风
落架风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即颊车骨脱臼。俗称吊下巴。郑梅涧云:“此症或因酒后,或偶大笑,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口大开而不能咀嚼。虽属上热下虚,实由气血有亏,以致胲筋弛而不收”。治宜用手法复位并以布兜其下颏,系于项上。可内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本病即今之颞下颌关节脱臼。
-
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鼓膜能与声波同步振动,同起同止,余振甚少,因此能将声波如实地传向耳蜗。再者,听骨链是由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接而成的一个杠杆,其支点在听骨链的重心上,长臂是锤骨柄,短臂是砧骨长突;当吞咽和呵欠时,才被动开放并和外界相通,使鼓室内气压和外界平衡,以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
救急饮
处方:炮姜1钱,炮黑豆1钱,当归身1钱,川芎1钱,益母草1钱,玄胡索2钱,牛膝2钱。功能主治:妇人临产血晕,闷绝欲死,或呵欠,或呕逆,或狂躁,或谵语失笑,及一切危症。用法用量:上用水2大碗,煎7分,和新鲜童便1盏服。如血崩不止,加炒荆芥、人参各2钱。摘录:《产科发蒙》
-
青黛膏
处方:天麻15克白附子9克蝎梢15克麝香3克花蛇肉(酒炙)天竺黄6克青黛6克朱砂9克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功能主治:治小儿中风,昏闷呵欠,手足微冷。用法用量:薄荷汤下。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七《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青黛膏组成:青黛31g,蛤壳粉9g,石决明粉6g,冰片1g。主治:下腿溃疡。
-
麝香青金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名:麝香青金丸组成:天麻半两,白附子3钱(炮),蝎梢(去毒,微炒)2钱,青黛2钱,乌蛇(酒浸取肉焙干)4钱,麝香(别研)1钱,朱砂(别研)1钱,天竺黄1钱。主治:小儿肝脏有风,呵欠顿闷,神昏不爽,口中气热,急惊搐搦,胸满气短。用法用量:乳食空服1丸,煎人参、薄荷汤化下。
-
数欠
指频繁地打呵欠。《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灵枢·口问》:“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张氏医通》卷九:“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频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
-
冬春感冒
冬春感冒为病证名。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伸欠
伸欠病状名。又称欠伸、呵欠。出《素问·疟论》。《金匮要略·女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参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