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
大暑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
-
备化汤
《三因》卷五处方木瓜干1两,茯神(去木)1两,牛膝(酒浸)3分,附子(炮,去皮脐)3分,熟地黄半两,覆盆子半两,甘草1分,生姜3分。功能主治丑末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温疠盛行,远近咸若,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椎痛。自大寒至春分,依正方;
-
四气
概述:四气:1.四性;2.运气术语。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证;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四之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
-
立秋
立秋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我国习惯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
-
肾经疟
又名温疫。《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从内出外,则始热终寒,乃成肾经疟疾之症矣。”
-
三之气
三之气为主气之第三气,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30日又43.75刻。亦即由小满至大暑,其中包括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主气为运气术语,主司全年四时二十四节的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为地面气候的主要表现。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
-
四之气
四之气为主气之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