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七情郁证
概述:七情郁证为病证名。《证治汇补·七情郁症》:“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膈,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女子则经闭堕胎、带下崩中,可见百病兼郁如此。”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沉香散。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
-
恐郁
恐郁病名。七情郁证之一。恐为肾之志。恐郁则伤肾精亏,治宜温肾养精。《类证治裁·郁症》:“恐郁,阳消精怯,八味丸加减,或鹿角胶酒化服。”参见恐、七情郁证、内郁条。
-
惊郁
惊郁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卷三。《张氏医通·惊》:“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证见短气、自汗、眠多异梦者,用温胆汤、远志丸、龙齿清魂散等方。胆怯神迷者,用人参、枣仁、茯神、龙骨、石菖蒲、南枣、小麦等药。神乱欲狂者,用清心温胆汤。参见惊、七情郁证、内郁条。
-
思郁
思郁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郁者,…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噎膈,为呕吐;初起气机郁结者,治宜顺气解郁,用和胃饮、沉香降气散、启脾丸等方。郁久可变生失血、噎膈、劳损、闭经等证。详见情志三郁、七情郁证条。
-
悲郁
悲郁郁证之一。《类证治裁》:“悲郁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参见七情郁证、脏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