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太阴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
-
直中
直中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
太阴经病
《医学心悟·太阴经证》:“太阴经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药多错乱,今细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阴有传经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也。经又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当理中汤以温之。或因误治属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治以温里为主,宜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
少阴病
少阴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